囊胚期取样与卵裂球活检相比,具有对胚胎影响小、诊断准确性高、临床妊娠率高等优势。囊胚期活检取样技术则在透明带开孔时机、活检针精度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了活检效果和安全性。具体如下:
囊胚期取样相对卵裂球活检的优势
对胚胎发育影响小:卵裂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取出 1-2 个卵裂球可能会损伤胚胎,降低其发育潜能。而囊胚期胚胎已分化出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取样主要针对滋养外胚层细胞,这些细胞将来发育成胎盘,对形成胎儿的内细胞团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囊胚活检与未活检者的种植率分别为 51%和 54%,而分裂期胚胎活检与未活检者的种植率为 30%和 50%,囊胚活检对胚胎种植潜能影响更小。
诊断准确性高:卵裂期胚胎存在较高的嵌合现象,约 40%-60%,单个卵裂球的检测结果可能不能代表整个胚胎的遗传信息,容易导致漏诊。囊胚期胚胎嵌合现象相对减少,且可取 10 个左右滋养层细胞进行检测,细胞数量多能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提高了 PGD/PGS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妊娠率高:囊胚本身发育潜能较高,经过几天的培养,能自然淘汰一些发育潜力差的胚胎。同时,囊胚活检的诊断率和胚胎种植率均高于卵裂胚活检,分别为 94.3%、47.6%和 75.2%、26.7%,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囊胚期活检的取样技术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1990 年,英国 Handyside 医生首次从发育到第 3 天的胚胎里取出 1-2 个细胞,检测是否携带遗传病基因,开启了胚胎活检的先河,但此时主要是卵裂球活检。当时取细胞靠肉眼观察,检测手段是原始的 FISH 技术,准确率只有 60% 左右。
技术成型:2004 年和 2005 年,澳大利亚的 McArthur 等和 de Boer 等发表了重要论文,介绍了在卵裂阶段给透明带开孔,然后继续培养至囊胚阶段,对有突出滋养外胚层细胞的囊胚进行活检的方法,这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囊胚活检方法。
优化改进:2010 年左右,NGS 技术的出现使活检技术进入 “精准医疗” 阶段,可一次性筛查 23 对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还能发现单基因遗传病。2014 年,Capalbo 等描述了在卵裂阶段不进行透明带开孔,待囊胚扩张后,在内细胞团的对侧透明带开孔并同步获取少量滋养层细胞的活检方法。研究发现,同步开孔方案在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方面优于提前开孔方案,且对胚胎损伤更小。同时,显微操作技术也不断进步,活检针直径从 15 微米缩小到 5 微米,精准度提升到毫米级,减少了对胚胎的物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