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田间,白鹭踏在牛背上四处张望,烈日下的老牛只是甩甩尾巴,懒得去躲嗡嗡叫的蚊蝇。地里整齐的插着水稻,正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放眼望去只有翠色,根本找不到人的身影。
雁过彭蠡暮,人向宛陵稀。
这是一千多年前刘长卿笔下的宛陵,讲的正是如今的安徽宣城。
只不过宣城早已摆脱了诗词里的寥落,但所属宣城的旌德县庙首镇东山村,今天的267户人家、1027人的总人口,却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只剩下了一小半。如果要从外省来这里,得从黄山北中转,花上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作为一个镇上小村,这可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距离,然而对于数百公里以外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里却是下沉流量、收割红利的掘金之地。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现在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家节俭,白天就到扶贫站点去做工,来贴补家用。”这里的扶贫站点,是外地企业和当地***合作创办的。到了地方,崔云放好电动车的支架,在村里从来不用拔下车钥匙。“今天又来啦。”正在做工的罗奶奶抬起头,冲崔云笑着,手里继续给圆珠笔穿上橡胶套。三十多度的天气里,屋里开着门,降温主要靠三个电风扇。65岁的罗奶奶每天早晨八点,就会早早来到这里开始做工。按笔算钱,一天能组个七、八百支,辛勤的工作能换来数十元的收入。
和罗奶奶一样的老人,在院内的两间屋子里,还有十几位,年纪最大的是一个87岁的老爷爷。老人们不会网购,离县城开车又要半个小时的路程,家里缺了什么,他们就会来找崔云。天气冷的时候,这里的老人做工,就要靠电火盆来取暖,夏天屋里的电扇一样,崔云都会帮他们在淘宝上挑选。“我会帮他们挑挑牌子,要用得安全。”老人们都很放心,只要经她手操办的,质量都和城里买来的一样好。
在淘宝上成为88VIP会员,最初也是因为想帮大家的忙,“我会帮买点洗衣粉、牙膏牙刷和做饭用的色拉油。老人家对吃的穿的没那么讲究,平时找我买的大多还是生活用品。”当初刷到淘宝上88VIP的广告页时,崔云对88元的会员费还有些犹豫,“我后来算了一下,你看每次9.5折,有的时候三户人家凑到一起买三桶油,就能便宜上15块钱,买6次就回本了。”关键是,手指尖的滑动,还能看到时下最流行的衣服款式,最有趣好玩的生活物件,“随时都可以买,感觉与一线城市的生活并没什么区别。”
镇上最大的宾馆和模特队
除了老人,村里模特队、广场舞的姐妹,也都靠崔云的帮忙,在庙首镇4个村、东山村7个村民组的比赛中艳压群芳。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这是一天里东山村舞蹈队、模特队准备就位的时刻。村里留下照顾家的女人们有不少,白天在附近做活,晚上没有什么消遣,就会到镇上旁边的广场跳跳舞、散散步。田间地头小动物也会趁不热的时候出来撒撒欢,鸡犬相闻便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
一年下来,崔云的淘气值达到了4000,一年网购金额超过全国99.9%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淘宝、苏宁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下沉掘金,让她快速上手,给村民带去了质优价廉的网货,成为全村VIP。这自然也离开不乡镇新青年创业的自身特质:受过良好教育、懂互联网、有耐心。东山村不大,崔云能一下说出村头老李买的是什么杯子,也能报出村尾老王准备下单的金额。“我帮村民代购,更多时候是在进行人性的拷问。”崔云说。别人买了啥她不说,甚至是自己贴进去的钱,都从来没想过找人分摊。村里的老人没有支付宝,每次崔云把快递带过去,他们都会掏出现金。一些零头往往就被崔云“不用了不用了”给打发回去,“有些是白天大人不在家,小孩儿在屋里,就以后什么时候再买,再一起算。”一到夏天,在县城读书的孩子,会回到东山村。17岁的强乐,就刚从县城的私立初中毕业,再开学她还要离开村子,去全封闭的寄宿学校念高中。一个学期光是学费,就要一万多。“村里其实是有学校的,但是这两年没什么人了。”她说的,是庙首镇上较早一所学校,200米跑道的操场,是六个年级所有学生上体育课的地方。
强乐的父母那一辈读书时,学校里每个年级还有3、4个班级,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人,“现在整个初中部,加起来只有十个左右了吧。”学校旁边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店、玩具店,“前几年村里有家新华书店,但是已经倒闭了。”所以每到开学前,崔云要帮忙买得最多的,就是教辅资料和文具。“在学校的时候,我的鞋子衣服也都是崔云阿姨帮买的。”只需要报个码数,款式、颜色,都直接放手让崔云来挑。“比较相信崔云阿姨,她挑的都是好的。”因为背靠碧云山,一到周末,崔云给大家顺道带去快递的时候,还会喊上各家的孩子,去山里的小溪沟里游泳。
碧云山上一到夏天满眼苍翠,还能看到不少颜色鲜艳的灵芝。“这里除了村民没有人来,是真正的无污染。”崔云的小女儿还没读幼儿园,每次下水时,套着游泳圈还是会有些紧张。“没事,你看旁边的小姐姐,她的泳镜好不好看,小猪佩奇,妈妈下回也给你买一个好不好?”当城里的小朋友都在迷小猪佩奇的时候,崔云也都一一记在心里,碰到需要买的,她都尽可能的给大家选最时兴的东西。尽管这里交通不便,村里人很少走出去。但崔云尽可能的,借助互联网缩小着村里孩子跟外界的距离。
清晨六点的早餐店见证小村的变化
没有网约车,东山村里,也没有外卖。镇上有一家开了十年的“友谊小吃部”,大家都管老板娘喊“丫头”。
每天早上三点多她就要起床,准备一天的饭菜。每天六点不到,友谊小吃部就会拉开卷闸门,支起灶火和碗盆,伴随着五十多枚茶叶蛋的香气,让赶早去做工的村民吃上早饭。店里的电饼铛,是老板娘“丫头”托崔云从淘宝上买的。“平时还会喊她帮忙买油,她可热心了。”她说村里的小商店能买的很有限,找崔云能买到小卖部里没有的,还便宜。
“洗衣粉还要不要?给你买奥妙的能便宜上8块钱。”崔云每次喊她一起买东西都很热情,而且都是精打细算过的。尽管“丫头”自己不会网购,但是友谊小吃铺的门口,却贴着支付宝付款的二维码。她说这是两年前支付宝的工作人员来帮她弄的,自己也不太懂。后来学会了移动支付的孩子,来这里才慢慢开始不用现金。于是,“丫头”的友谊小吃部,就成了镇上的交汇处。现金和线上账户在这里交易往来,老人和孩子在这里同桌而食,村里人和回村者在这里谈起外面的世界,和家乡的变化。每个新的一天,也都从这里开始。“新搬来的快递站点,离这里就是几步路的距离。”骑着电动车的崔云,也会经过这里,给村民代收承载着惊喜的包裹。她能感受到到,这个夜不闭户、鸡犬相闻的村子,正在被互联网改变。村里的人不断向外瞧着,村外的淘宝和移动支付也在给村子带来新的体验。对于未来,崔云说自己其实没想太多。“如果可以,我还愿意一直用自己的88VIP给全村的人服务。”除此之外,她还希望想考上深圳大学的强乐,和所有想出去看看的孩子都能如愿。她跟鸿兴宾馆的老板娘一样,欢迎着东山村外面的他乡来客来共同见证小村的变化。
摄影:丁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