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诺试管,不成不收费!”
“签合同,成功率95%!”
看到这样的宣传,你是不是也心动过?
但冷静一下:试管婴儿真的能试管吗?
尤其是三代试管婴儿(PGT),流程复杂、涉及胚胎质量、筛查结果、子宫状态等多维变量,一句“试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就拆解三件事:试管的真实逻辑、合同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你应该如何判断是否靠谱。
一、什么是三代试管的“试管”?宣传话术背后藏着什么?
所谓“试管”,通常包含以下几类形式:
试管周期内不限促排次数/移植次数,直到成功或合同终止为止
失败不再加价(“封顶型套餐+成功保障”)
未怀孕部分或退还部分服务费用
初次 未成功可免费再做一次或半价复试一次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是:
大多数“试管”都有苛刻前提条件,并且不直接保障你“一定能怀上”。
二、“试管”背后的常见套路:看不清合同就可能中招
限制适用人群
多数试管方案仅是:年龄35岁以下
AMH>1.5
子宫条件好
无遗传病风险
一旦不符合,机构会推荐“化套餐”,报价迅速上浮2–4万。
设定成功定义偏差
有些机构对“成功”的定义是:胚胎着床即可(即出现生化妊娠)
出现胎心就算成功,而不是活产
用户以为“包怀孕到生娃”,实际只包一个验血HCG阳性。
附加条款隐藏退费门槛
如:用户需要在规定周期内完成治疗
不可更换医院或医生
期间身体调理与用药方案需要严格执行机构制定流程,否则视为违约
最终一旦失败,很可能以“用户配合度不足”等理由拒绝。
三、真有靠谱的“试管”方案吗?什么样的机构能提给?
靠谱机构的“试管”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严格筛选适合人群,并要求用户先完成体检报告提交与评估
费用设置透明,有封顶,有机制
在协议中定义“成功”标准为胎心/胎芽/满孕周,避免模糊用语
提给失败概率与过程说明,不盲目夸大数据
举例:有些哈萨克、吉尔吉斯或西班牙等海外机构会为卵巢功能良好、无遗传风险的初次用户提给12–15万元以内封顶式“怀孕保障方案”,但需要提前做完整评估。
四、你适不适合选“试管”?这样判断最稳妥
适合考虑试管方案的人群:
初次试管、年龄≤35岁
身体指标较好,卵巢储备尚可
对失败承受能力低,心理压力大
预算有弹性,能接受一次性付费多,但避免后期再追加
不适合人群:
高龄或卵巢功能减退
有胚胎发育异常/染色体问题
对“生化妊娠也算成功”等合同模糊表述无抵抗力
想一步到位又不能接受细节条款束缚
结语:不是所有“试管”都是误导信息,但你需要先做到看得懂、问得清
“试管”是一种营销,也可以是对专业客户的一种理性让利。
关键不是你信不信,而是你看不看得懂里面的“含义”、敢不敢把问题问到底、能不能坚持签下写得明明白白的合同。
当你弄清:包什么、不包什么、什么情况下算成功——它才能成为你计划中的一张保障卡,而不是雷区地雷。
如果你想知道目前是否有适合你的试管方案,或者你的身体条件是否满足“成功保障套餐”的评估门槛,欢迎点击【在线咨询】,我们将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推荐最稳妥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