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

关于【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制作过程
  • 2、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

1、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制作过程

德江傩戏,土家族人称为“杠神”是一种佩戴傩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的民间活动。故有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的说法,把人给予神化。傩面具它是连接人与神的媒介,获得神灵力量的具象化表现,人们所做的一切祭祀,祈福活动,都是神的意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越来越少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更是世界文明的进步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傩文化在我国的很多地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发展。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我国少数民族情感的媒介,同时也是维系国家统一的基本条件。

面具制作过程

傩面具的制作和德江土家族人们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制作过程中,傩面具的造型角色的选择都来于人们的生活,或历史的人物为主,综合应用了透雕、浮雕等镂空技法、雕刻手法、注重人物形象的雕刻,表现的栩栩如生。然而傩面具的制作是比较讲究的,想要做一面完整的傩面具一般情况需要八个步骤。

(1)选材:傩面具的制作是比较讲究木材的选用的,在农村白杨比较常见,所以基本上都采用白杨树作为傩面具的制作原材料,有些地方用的是香樟树或柳树。白杨木质不但密度好,不会张裂,而且还有驱邪除魔的寓意。在使用的话,把白杨树砍来后,需要把外皮挂掉,将它一分为两半,一般要把木材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放置3到5年。

(2)取样:把自然阴干的白杨树,根据我们所要制作傩面具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部分,用锯子将木材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尺寸锯断,最后进行制作。(如下)

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

(3)画形:按照傩戏中要制作人物脸的形状,在锯断的木材上用墨线勾画出傩面具的形状,脸上各部位的五官大小,位置。(如下)

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

(4)雕刻:根据脸谱的形状,按照人头部的比例,把眼、口、耳、头饰等装饰进行逐步雕刻,使傩面具更加的生动形象;要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如下)

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

(5)挖瓢:对上一步雕刻好粗糙的面具背面进行水瓢形状的挖空,一直挖到面具戴我们脸上能看到东西为止,还要让人感到舒适,做到视无阻,听有闻。

(6)打磨:把雕刻好的面具,用砂纸、刮刀进行打磨,直到面具表面没有毛刺平整光滑为止;在以前的农村,没有现代的这些工具,基本上都是用干了的丝瓜进行反复地打磨。

(7)上漆:上漆就是为傩面具上颜色,在这一过程中要反复地上漆,待上一遍漆干之后,打磨再上,依次上五六次,使它达到一定厚度,这样能保存的更久。(如下)

认识

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

(8)开光:将干后的上漆面具进行开光,不同的傩面具有不同的的开光咒语,就是为它的五官开光。

面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精神与文化财富。随着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贵州傩戏面具这一传统的雕刻工艺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德傩江傩面具能在德江传承与发展,是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该地方的人们对科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认为某些傩文化能够为它们的生活提供一些需求。正因为傩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使傩文化有了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生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傩文化赖以发展的相应条件也慢慢消失。

傩文化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应当正确认识傩文化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价值。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更是世界文明的进步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是一个民族特征的体现,每个民族以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傩文化又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傩面具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它同时还反映了德江人们传统的民族信仰,这些文化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意识,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价值,让傩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的人们去了解、接受、傩文化的内在价值。

2、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

□李果 周静 特约通讯员 张枥

今年10月,在南部县举办的首届民间能人技艺展示暨工艺大赛上,双峰乡曹家窝村77岁的曹文忠老人凭着手工制作的傩面具获得了制作类一等奖。

曹文忠与傩面具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笔者日前来到双峰乡曹家窝村曹文忠家里,老人打开话匣子,聊起了他与傩面具的故事。

自学自制傩面具

“我做傩面具没有拜过老师,全靠自学、自悟。”曹文忠说,最早萌发制作傩面具的想法是在1954年。那时,只有12岁的曹文忠看到当地的民间艺人冯克昌在村里进行舞狮表演,鲜艳的狮头、憨态可掬的逗狮童子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亲手制作出面具,也戴着试试表演。再后来,曹文忠看到傩戏表演,表情万千的傩面让他产生了要制作傩面具的想法。

“傩面具的形象主要来自双峰乡城隍庙里的牛头马面、金刚菩萨等塑像,结合电视、年画里的形象,通过仔细观察和自学,我对傩面形象了然于胸。”曹文忠告诉笔者,制作傩面具,首先要调泥。选取带沙的泥土,按照一定比例加入仔细筛过的草木灰,再加适量的水用锄头使劲调匀,调成面团状,使其又细又软。其次是发泥,将泥团用塑料布密封好,一般发三至四天。接下来是和泥。在干净的石板上把泥巴进行再次揉捏,干则加水,稀则加灰。第三步是造型,取一块干净瓦片,将调好的泥做一个脸轮廓,再根据需要做的傩面具的人物形象,按照一定比例将面具的眼睛、鼻子、嘴巴造型出来。第四步是晾干,将面具晒到泥巴发白。第五步是敷纸。用纸将整个泥土面具敷上,用剪刀将纸在鼻子、眼睛等处进行修剪,使其轮廓鲜明,最后用白纸敷在表面。完成敷纸后,将傩面具晾干,然后将泥模具与纸面具分开。

曹文忠说,制作面具最后一步是根据傩面具的形象,上各种颜色。“黄额头、红脸颊、黑须眉、眼圆睁,这是不怒自威的金刚。”曹文忠拿起一个傩面具对笔者说,上色最难的是调色,一定要将颜色调配好,涂出来的面具才会色彩均匀,看上去栩栩如生。“一个成型的傩面具制作周期需要2至3个月时间。”曹文忠说,表演时,根据人物角色,表演者要换各种傩面具,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

自编节目讴歌新时代

“过去,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曹文忠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安装上了自来水,儿女在成都、福建等地务工,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热爱文艺表演的曹文忠在村里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乡土文艺队,过年时在村里搞文艺表演,主要节目有舞狮、扭秧歌、打钱棍、唱花鼓等。曹文忠自编自导了文艺节目10多个,还创作歌曲20多首。

“双峰场上喜事多,双峰场上唱山歌,唱得小孩蹦蹦跳,唱得老汉呵呵笑……”这首《唱得双峰幸福多》是曹文忠看到升钟库区扶贫发生巨变后创作的歌曲,也是老人组织文艺表演的必备歌曲。

本文关键词:巧手制作傩面具教程,傩戏面具手工制作,傩文化中傩面具的制作过程,傩面具制作工艺,傩面具制作视频。这就是关于《巧手制作傩面具,傩面具非遗(傩面具制作过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k.jiuquan.cc/html-1867/
上一篇 心身疾病有哪些,需要从心、身两方面同时着手
下一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释义(唐代草圣张旭草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带释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