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关于【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 2、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

1、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

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培根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培根12岁就进入剑桥大学开始学业生涯,学业结束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

晚年,遭到宫廷阴谋被逐出宫廷,从此便脱离政治生涯,开始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他还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知识就是力量”

在他的《Meditations Sacrae》(《沉思录》)的片断中却留下了这句话,它的拉丁文是:“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佳句欣赏: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如果民众讲的比上层人物讲的更真实可信,这不必奇怪,因为民众讲话不用担风险 。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人们喜爱谎言,不仅因为害怕查明真相的艰难困苦,而且因为他们对谎言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却腐朽的爱好。

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那位复仇的女神。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

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佳段欣赏:

若对别人确信你懂得的事偶尔佯装不知,那下次你对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别人也会以为你懂。——《谈辞令》

欲行事者须知,看上去不足惧的危险往往并非不足为惧,令人虚惊一场的为则历来都多于逼迫人的危险。——《说时机》

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现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则如未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被裹在里面。——《论友谊》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其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谈人之本性》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赞赏别人就是褒扬自己,因为别人被你赞赏之处要么比你出色,要么比你逊色。而如果他比你逊色而受到夸奖,那你就更加值得夸奖;如果他比你出色而未受到称颂,那你就更不值得称颂。——《论虚荣》

君王亦不可凭产生不满的痛苦大小来估量危险,因为在最危险的不满情绪中恐惧的成分往往大于痛苦,而“痛苦是有限的,但恐惧无限”。再说迫于高压,使人产生忍耐力的痛苦也会使人丧失勇气,但对恐惧来说则不然。——《论叛乱与骚动》

须知一个人若是在言谈举止上太煞费苦心,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风度和魅力,因为风度魅力之展现必须自然大方而无矫揉造作。有人的举手投足像每个音节都推敲过的诗行,可一个在鸡毛蒜皮上绞脑汁的人又何以能领悟宏旨大义?——《谈礼节与俗套》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公众的嫉妒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可能蔓延的疾病,正如传染病可侵入健全的肌体并使之犯疾一样,国民一旦产生这种嫉妒,他们甚至会反对最合理的国家行为,并使这些行为背上恶名;而为此采取笼络民心的举措也几乎无济于事,因为这正好表明当局害怕嫉妒,软弱可欺,结果造成的损害更大。这也像通常的传染病一样,你越怕它,它越要找上门来。这种公众的嫉妒似乎主要是针对高官大臣,而不是针对君王和国家本身。但有一条千真万确的规律,那就是如果某位大臣并无甚过失却招来公众强烈的嫉妒,或是公众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一国之所有大臣,那嫉妒的矛头(虽隐而不露)实际上就是指向国家本身了。——《论嫉妒》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登高位而德行愈增,此乃高洁之士的明显标志,因高位显职实则(或曰应该是)德行之所在;犹如自然界中,万物疾动而奔其所,一旦各就各位则静然处之,德行亦是如此,追求显职时则动,问鼎高位后则静。一切升迁腾达均须循小梯迂回而上,上升时若遇派系分攘则不妨加入一派,然登顶后必须保持中立,无朋无党。追忆前任时应持论公允,言辞审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将欠下一笔自己卸任后非还不可的旧帐。若有同僚,应予以尊重,宁可在他们不想求见时召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有事求见时将其拒之门外。在与人私下会谈和答复私人请求的时候,切莫时时想到或念念不忘自己的地位,最好让别人去说:此公为官和居家真是判若两人。——《论高位》

应经常审视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若判定某种习气有害,则须设法逐渐将其戒除;但若发现因改变某习性而引起不适,你也不妨故态复萌;因为很难区分何为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习惯,何为对你个人有益并相宜的习性。日常生活中应该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此乃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至于人之所感所思,当避免忌妒、焦虑、忧愤以及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亦当避免思其力之所不及、其智之所不能。应该让心中怀有憧憬,怀有仰慕和惊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还应让头脑中充满庄重而多彩的思考对象,如历史、深化以及对自然的研究。——《谈养生之道》

2、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

弗朗西斯培根,男,生于1561年,伦敦约克郡,出身豪族,父亲为伟大的伊丽莎白掌管王印官,姨夫是财政部长,外公是英国国王的帝师,出身也是带着光环,经历更是丰富多彩,最终的成就也是著作等身。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介绍,从亚里士多德去世时的公元322年一直到公元1561年,这中间的1883年都一笔带过,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真空或者哲学断裂带。这就使我好奇,到底弗兰西斯培根做出了什么巨大的贡献呢导致这本书的作者威尔杜兰特先生这么看重他呢?

培根,成长于最强大的英格拉大航海时期,1573年,12岁的培根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三年后,1576年,16岁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的副官,1583年,23岁的培根选入议会,成为公众演说家,1595年,34岁的培根最高检察院任职,恩将仇报(大义灭亲),1598年,37岁的培根因债务短暂被捕又升官,1606年,45岁升为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1613年,52岁的培根升为最高检察长,1618年,57岁的培根,成为国家大法官,1626年4月29日,因病去世,享年65岁。

培根一生的官场生涯是成功的,按照世俗的理解,这位哲学家达到了中国所一直宣扬的内圣外王的境界,但是从他内心的独白来看,他又是失败的,因为他也说,政治占据了他一生中太多的时间,导致他没有时间进行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深入总结。两难境界将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甘蔗没有两头甜也是这个道理,取舍是个智慧的问题,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选择都是排他的,机会成本很大,甚至某种程度上说选择决定一切。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关于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指导,我们继续往下总结一下,在总结培根之前,还是有必要在总结一下这中间1883年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种思潮,那就是奥勒留的沉思录和爱比克泰德的论说,他们说“去追求那些本就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选择追求你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样你讲生活的很顺心”,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抛开幻想,直接战斗。冷静是哲学的根本要求,如果一件东西丢失了,那可以理解为不是丢了,那是他去了他应该去的地方,这么理解,就容易多了。培根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同样他的作品也是对过去一千多年的总结,主要论述著作如下:

第一本书,《论说文集》的出版,培根一生都在纠结,是不是认真地读书比政治更重要?认真读书的结果是不是为了出世呢?他说,投入过多时间的学习是懒惰(对世俗的逃脱),将学到的知识过多地用于装饰是虚伪(对真知的世俗化),全凭书本上的教条下结论是学究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多,我们挑选几种主要的,比如对于禁欲主义的嘲笑,如果禁欲了那就没有兴趣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难道活着就是为了禁欲?自我了断才是最好的选择,欲望就永久地不存在了,而不是一味地苟延残喘来禁欲。男人一结婚,马上就成熟了七岁,常见的坏丈夫都有个好妻子,若要成就大业,无论善恶,妻儿都是障碍(参见楚汉争霸和各种开国战争)。习惯是人生的主法官,青年和老年的论述更是一针见血。政治的保守主义,指出叛乱的根源是太多的贫穷和太多的不满,避免革命,多做改良。

第二本书,培根版的大百科全书,哲学上的文艺复兴,那时候的哲学包括科学和自然哲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培根认为,如果生命只能延长有限的几天生命并且要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的话,那么医学界应该被允许实施平静安静的死亡(安乐死),这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直到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争论不止。培根创造一门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认为生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体验,各种努力都是有益的尝试,比如说一个人告诉他的儿子告诉他的孩子们,他在葡萄园里埋了一些金子,于是儿子们为了找到金子而去翻翻葡萄园的土地,金子没有找到,却把葡萄园的葡萄种植的特别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丰收。这就是生命美好体验的最直接证明。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

对于朋友的定义,培根认为朋友是主要获得权力的手段,于是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生会没朋友,在他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朋友也是以这种培根对待朋友的哲学来对待他。培根的政治哲学跟柏拉图有点像,都觉得哲学家应该担任国家的行政官,这样子的社会才会更加强盛,他曾经说过,我这一生是处在绝对的孤独当中的(因为没有可以对话的当世人)。培根坚信人定胜天。提出归纳法的重要性,说出借助亚里士多德之力量超越亚里士多德就好像是从光源中借一部分的亮光来增强光源本身一样不靠谱,质疑统治欧洲将近两千年的指导思想。

提出4点人类理智的错误,第一是错误地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事物的标准,也就是说道德婊的那些说辞和幸存者偏差的统一性。比如落水的一群人得救了几个,刚好他们都是男的,那么就认为男的比女的在落水时候容易不被淹死,这种理论一般在占卜术中多显现。第二个错误为个人特有的错误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看见的是不同视角的世界,所以都是不完整的,地球是平的吗 ?第三个是无意义的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第四个就是各种教条主义不容置疑的教条主义。

培根相信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性,二者相辅相成,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写了一篇科学的乌托邦《新大西岛》,通过一篇故事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型,故事原型来源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中的大西岛,很多描述在现代已经成为了现实,比如能够沉入水底的潜艇,飞向空中的飞机,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力发电等等,提前在1620年就提出来了,现实却在之后三四百年得到了实现。不同的是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组织结构尚未见到真实的发生。

培根的时代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那时候的科学还没有这么发达,他的方法还算科学,时间飞逝而真理永存,这对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悲哀,即使框出来了思考和研究的边界,也无法对抗衰老的自然规律,他将他的智慧普及到一百多门科学中,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的弱点,培根超越了他的时代,但是在后一个时代来说又是落伍的。

弗朗西斯培根,作为立体的一个人展现在我的面前,作为政治家他是成功的,身居高位,活成了国家的奴仆,名誉的奴隶,事业的奴隶,没有人生自由和时间自由,只能作为一个国家机器不停的运转,1621年,偶然的因素导致已经60岁的他被投进监狱,后面回忆说没有早点放弃政治投入到文学和科学研究中,最后的5年时间,他应该过的很快乐,最后的死亡还在工作,他得到了精神上极大的满足,遗嘱中说到“我将我的灵魂赠予上帝,将我的躯体就随意埋葬吧”。一代伟人,弗朗西斯培根,全世界都记住了他。

本文关键词:弗兰西斯培根思想,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弗兰西斯培根的写作风格,弗兰西斯培根论读书,弗兰西斯培根的方法论的主要表现。这就是关于《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你知道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是谁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k.jiuquan.cc/html-2441/
上一篇 最容易上火的水果排行榜,春季尽量少给孩子吃这些
下一篇 电脑键盘为什么无法输入,电脑键盘无法使用怎么办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