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关于【秦穆公真实死因】,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秦穆公真实死因:一代明君秦穆公,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只因为用贤臣殉葬
  • 2、秦穆公真实死因,秦缪公让良臣殉葬

1、秦穆公真实死因:一代明君秦穆公,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只因为用贤臣殉葬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时代秦国最伟大的国君。他在位时任人唯贤,大胆使用非本国人才,首创了秦国的客卿制度。正是因为秦国这种重用客卿的传统,后来才为秦国引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使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先不说秦国后来引进的大才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韩非子等等,就说在秦穆公时期,他重用的公孙支、百里奚、蹇叔、伯乐、九方皋、由余、丕豹等贤才无一不是外来客卿,其中百里奚甚至只是一个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正是因为秦穆公的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气度,才成就了他的贤名,也成就了他的霸业!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秦穆公简介

如此说来,秦穆公被称为一代明君估计没有人会反对,他生前做事为人,无不被人称道!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明君,死后竟然会被称为暴君,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他死前曾命令秦国的数位贤臣为他殉葬!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秦穆公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古代的人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人死之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而已,因此那些生前有权势的人为了在死后继续享有特权,殉葬制度也就应运而生。其实如果殉葬只用器物、牲畜、人佣也就罢了,最为残忍的就是用活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殉葬制度尤为盛行,墨子的著作《墨子》中就有有关描述:“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古代殉葬制度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一共杀害了177人为他殉葬。现在我们虽然无从考证这177人分别是谁,叫什么名字,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就有人民爱戴的三位贤臣:奄息、仲行、针虎,他们被称为“子车氏三兄弟”或者“车家三良”。此事有诗经中的《秦风-黄鸟》为证,其中有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全诗的大致意思是说,秦国的三位贤臣殉葬以后,人们悲痛万分,纷纷唱道:“苍天啊,怎么可以将这么贤名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愿意出一百条命将他们其中的一个换回来!”就因为这件事以后,人们无不称秦穆公为暴君!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秦风-黄鸟》全文

有人说为秦穆公殉葬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自愿陪同秦穆公一起的,其中就包括这三位贤臣。据历史记载,有一次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陪秦穆公一起喝酒,喝到高兴处,秦穆公就对他们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三人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君臣感情真的有那么深,当即表态说愿意奉陪秦穆公一起赴死!话都说出来了,等秦穆公死后,这三人就不得不陪同着他一同走进了坟墓。其实,就现在我们看来,不管这三位贤臣是否自愿而为,秦穆公命令他们殉葬无疑是极其残忍的!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殉葬的兵马俑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觉得讽刺,一代明君秦穆公又被人们称为暴君。就在他死后,秦国数世足足有两百多年一蹶不振,直到商鞅变法时才又重新崛起,秦穆公用贤臣殉葬也许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2、秦穆公真实死因,秦缪公让良臣殉葬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621年,执掌秦国38年,创造了无数传奇的春秋五霸之秦缪公溘然长逝,陪葬人员多达177人,其中还有秦国三位贤良的大臣。这件事被当时及后来的广大“人民”所诟病,说秦缪公残暴,死后不考虑国家的未来,秦国未来将不能东进。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秦缪公墓

一、秦人的评价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秦本纪》

《史记》中没有记载《黄鸟》的内容,但在《诗经·国风》中有收录该篇民间诗歌。

黄鸟

3、表达的思想:表达了秦人对残忍的活人殉葬制的控诉,对于三位贤良大臣的惋惜,对于暴君的憎恨。

疑问:在教育尚未普及的春秋末期,知识更多为贵族阶层所掌握,对仗这么工整的民歌,真的是秦人所为,还是秦国的贵族所为?是代表了秦国民众的意见,还是代表了秦国贵族的意见呢?

二、君子的评价

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史记·秦本纪》

1、君子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首先对秦缪公一生的功绩做了肯定,但话锋一转,把秦缪公没有成为诸侯盟主的原因归结为:他死了就置百姓于不顾,不但没有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还拿他的良臣为自己殉葬,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和良臣。最后做出预测:秦国未来不可能再东进了。

2、点评

(1)“君子”在先秦时期并不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而是强调地位的崇高,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与“小人”或“野人”对应。所以君子的评价代表了秦国贵族的意见。

(2)秦缪公没能够成为诸侯盟主,有其历史客观性,归因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3)君子评价秦缪公时用到一个标准: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会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这个标准很好,秦缪公一生创造了很多传奇,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国力飞速上升,但只是时势造英雄,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所以在秦缪公逝世后,秦国也没能逃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秦国实力快速衰退。

(4)关于“秦国未来不可能再东进”的预言,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关于这个预言,我想说的是:欺老不欺小!诚然,文化对未来有很大影响,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年轻人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疑问:“君子”为什么会如此评价秦缪公呢?甚至诅咒秦国未来没有发展呢?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君子”与“小人”

三、我的判断:秦缪公的良臣殉葬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斗争!

1、秦国的人殉制度

秦宁公开始,秦国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秦宁公死的不明不白,太子秦武公被大臣联手废黜,几年后又被重新拥立。秦武公继位后,隐忍多年,后将干政的大臣灭三族。秦武公死前,制定了两个规则:人殉制度和兄终弟继制度,以此来限制大臣的权力,同时加强君主的统治。说白了,人殉制度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秦国的人殉制度从秦武公开始,陪葬人数为66人,《史记》没有特别记载陪葬的人员名单。

(1)秦缪公只是延续了秦武公制定的人殉制度。

(2)秦缪公时期与秦武公时期秦国的国力对比,秦缪公177人也不算多,只是因为有三位良臣陪葬,而被特别记载。

2、殉葬的大臣的选择

有一种说法:秦缪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一次与群臣饮酒,趁大家喝得晕头糊脑时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而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大臣当场表态,愿随他共死。秦缪公死后果真让他们三个大臣殉葬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跟领导抖机灵!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宴请大臣

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秦缪公如果真的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为什么不选择他所倚重的大臣呢?比如百里奚、蹇叔、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由余、丕豹等呢?《史记》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记载秦缪公倚重的这些大臣们。其他人的生卒年月不可考,但百里奚死于公元前621年(具体月份不可考),与秦缪公同年去世。蹇叔死于公元前610年,比秦缪公晚了11年去世。

《秦缪公不拘一格用人才背后隐藏的惊天大秘密!》一文中有讲到,秦宁公到秦成公期间,秦国贵族势力强大,影响君主废立。以兄终弟及继承王位的秦缪公深知打压贵族旧势力、加强皇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位期间注重引起“外国”人才,扶持新势力,以此来削弱和对抗秦国的贵族势力,实现国内政治势力的平衡,进而巩固皇权。所以秦缪公不可能让自己新扶持的贵族势力来殉葬,只会选择秦国旧的贵族势力来殉葬,以此来削弱秦国旧贵族的势力,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

3、为什么选择子舆氏三兄弟来殉葬呢?

(1)子舆氏是贵族。

在上古三代(夏商周),姓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2)子舆氏是秦国古老的姓氏,是旧的贵族。

子舆氏出自嬴姓和姚姓。

据《路史》所载,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之后有车姓。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大夫子舆氏,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改为氏。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翳因辅佐舜帝治水有功,帝舜把女儿姚氏赐给他为妻,并赐他女婿嬴姓,嬴姓开始,帝舜,姚重华。

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执政时期属下有位大臣,史称其“言义不言利,乃正人心之所本”,官称为“舆”,其后以官称为姓氏,就称子舆氏,或子车氏。

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

(3)子舆氏在秦国政坛影响力庞大

子舆氏有三位著名的儿子,分别叫奄息、仲行、针虎,皆为辅佐秦谬公的执政大夫,一生追随秦谬公。一门四大夫,其家族在秦国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权更迭期间,最怕的就是有实力的大臣的干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秦缪公为了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必须要帮未来的继承者把可能的风险扼杀在萌芽当中。于是借口殉葬,灭了秦国旧贵族子舆氏一门,以此来削弱旧贵族的势力,与新贵族的势力达到平衡,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

总结:秦缪公生前大量任用“外族”贤能人士,是为了扶持新势力,以此来削弱和对抗旧贵族,巩固君主的统治;秦缪公死后让秦国贤良的大臣子舆氏三兄弟殉葬,是为了削弱秦国旧贵族的势力,以此来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秦人”和“君子”对秦缪公的评价,完全是政治对手对秦缪公的攻击和抹黑。

点评:

1、政治斗争首先考虑的是“利害”,其次才是“名”。“道德的宣判”往往是胜利者的“正名”或者失败者的“抹黑”。

2、残酷的手段背后往往是残酷的斗争!

本文关键词:秦穆公是谁的儿子,秦穆公活了多少岁了,秦穆公很厉害吗,秦穆公真实死因视频,秦穆公真实死因是什么。这就是关于《秦穆公真实死因,死后却被人称为暴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k.jiuquan.cc/html-3273/
上一篇 12种家常热汤面做法,特色汤面10种做法(10碗顶级美味的热汤面轻松做)
下一篇 唐朝皇帝顺序简介,唐朝皇帝排位顺序表(用五分钟看完。#帝王)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