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餐制的特点】,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分餐制的特点:分餐制是否可行、如何推广?多方业内人士共同解读
- 2、分餐制的特点,推行分餐制不仅为了卫生
1、分餐制的特点:分餐制是否可行、如何推广?多方业内人士共同解读
图源网络
分餐与否,不仅牵涉亿万民众的每日三餐,而且关系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分餐有无必要?分餐是否可行?分餐制应如何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版推出系列报道,邀请多方专家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中华文明早期,就餐时是一人一个小陶鬲。
◆分餐制不仅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也有助于合理搭配营养。
◆饮食文化一直在不断变革、发展。
上海浦东一家中餐厅的后厨,一大盘蛋炒饭被分成了6小份,整齐码在盘子里。一条鲈鱼沿鱼骨被片成两半后,切段,重新按照鱼形摆盘,方便消费者取用。“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目前,分餐制正在多个城市推广。
分餐也是一种膳食管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教授杨月欣指出,共食共饮是传染性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唾液可传播甲肝、禽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中国是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与我们的饮食方式有关。
在我们的文化里,习惯了集体共食。同用一双筷子、同喝一碗汤、同饮一杯水等,成为不分彼此的表达。杨月欣认为,现代社会里,表达亲密关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共食早已不是唯一选择。“好几双筷子在一锅汤里搅来搅去,还有没那么熟的人过分热情给你夹菜”,这是目前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事实上,饮食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
杨月欣认为,分餐也是一种膳食管理。膳食管理的目标就是合理膳食、营养平衡,而合理膳食是保障健康的首要条件。比如,分餐可根据家庭成员体重和活动强度,合理搭配主食和菜肴,定量分配。其特点是各负其责、把握分量、吃光所给。杨月欣认为,分餐有助于培养节约、卫生、合理的饮食“新食尚”,有助于改变国人大吃大喝的不良习惯。
还有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家庭组成更加复杂,口味众多。协调口味,大多得经历一个互相说服又互相迁就的过程。如果想跃过这个过程,分餐制是一个好的选择。
就餐习惯正在悄然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教授萧放介绍,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汉魏之前都是分餐制,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时饮食简单,就是一锅煮,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陶鬲。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人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姜俊贤说,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各种原因,有多个场所实行了分餐。学校、托幼机构、机关食堂基本实行分餐或份饭的制度。
姜俊贤介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事活动明显增加,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人民大会堂等单位在分餐制上走在前列。当时,相关领导和厨师、服务员一起,从宴席菜单、菜肴设计,分餐服务规范等各方面全面革新,推进分餐。在宴席菜单上,一改过去中国各地常见的六冷盘、四热炒、八大菜、二点心、二甜品、一水果,大力减少宴席菜肴数量,整场宴席只有四五道菜肴;在菜品设计上,增加西菜中做、方便各吃的品种,如菲力牛扒、香煎鳕鱼、各色例汤等。当然,大会堂不是所有的宴席都是各吃分餐,如果客人有要求,也会采取合餐制,但公筷、公勺是一定要摆放的。
姜俊贤说,近些年,分餐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大董烤鸭店,他们菜单上全部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每客每份。目前,国内不少餐饮从业者开始“出海”,其中要解决的第一步就是“分餐”,相信随着中餐的国际化,分餐制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来源:人民日报)
2、分餐制的特点,推行分餐制不仅为了卫生
新冠时有零星暴发,多地又开始宣传推广分餐制,然而这就和“垃圾分类”一样,大家似乎都认同其道理,各方也喊了很多年,却依然收效甚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分餐制的特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分餐制的特点
新冠时有零星暴发,多地又开始宣传推广分餐制,然而这就和“垃圾分类”一样,大家似乎都认同其道理,各方也喊了很多年,却依然收效甚微。
2018年,国内就有过问卷调查,显示72.9%的人支持分餐,受访者们还给出了理由:分餐制比合餐制更卫生,更能预防各种疾病交叉感染,也有助于控制食量和减少浪费。既然大多数人赞同分餐制胜过合餐制,那为何直到今天,合餐依然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占主流?
不愿意分餐的一个常见理由,是将合餐视为中国传统——对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感到认同和骄傲,对陌生风俗感觉别扭,这都是非常自然和正当的心理,全世界都是如此。然而具体到分餐与合餐,事实可能与不少人所想的完全相反——实际上,分餐才是我国从商周一直传承至明代的古老传统,而欧洲过去却是实行合餐制的。
比如喜欢宴会的古希腊罗马人,聚餐时会把所有食物都用几个大盆装着。宾主一边喝酒聊天,一边就从大盆里抓菜和手撕整鸡——此时的欧洲还没有餐叉,手上要是沾了汤汁,就用面包片擦手再吃掉。
与之相对应,同时期的中国(东周至汉朝)则流行分餐:《史记》曾记载,齐国孟尝君和门客一起吃晚饭,有门客因坐在暗处,就怀疑给他上的菜不如别人好。孟尝君就拿起自己的饭菜给客人看,证明大家吃的都一样。这反映出当时人聚餐,是每人一张小案(也就是小矮桌),每张案上各摆一人份的食物——这也被记录在众多汉代画像砖上。成语“举案齐眉”也是这么来的:东汉人梁鸿家贫而好学,他的妻子每次给他送饭,都把案举得和眉毛一样高。这说明分餐不仅是贵族宴会的礼仪,也是汉代普通家庭的习惯。
汉代以后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才带来了合餐制:游牧需要频繁迁徙,不便携带大量餐具,草原上也缺乏铁器。所以游牧民族吃饭,通常是一口大锅煮好了,大家围着吃。因此从南北朝直到唐宋,合餐都被视为“胡食”,汉人和南方各族仍以分餐为主。唐代的敦煌壁画,宋代的《文会图》上,都能看到小案已经换成了高脚大桌——但上面仍然摆满一人份的食物。
东西方的逆转,始于蒙古征服:元朝是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让合餐制在东方变得空前普及。虽然后来明朝强调恢复唐宋制度,但也只是宴会时严格分餐,家庭内则是分餐与合餐并存。明朝人在画“举案齐眉”时还因此误解,让梁鸿妻子举着一张大方桌上菜,可谓膂力惊人;而同时期餐叉终于从西亚传入南欧,最开始很受排斥——民众认为意大利面必须用手抓才好吃,教会则认为餐叉长得像魔鬼的刑具,手抓才符合上帝的旨意。晚明时期来华传教士,就把明朝人吃饭不用手抓和宴会分餐,作为新鲜事儿记了下来。
17世纪餐叉传入英国,但最初也被视作“意大利娘娘腔的做作餐具”。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后,餐叉与分餐制才在英国普及:由于餐叉的使用,食物变成了便于叉取的小块。宴会不再大盆装菜,而是预先用小碟装好分批上菜,现代西餐基本成形。很快人们发现这样不仅方便宴会,小餐厅和家庭用餐也很合适。从此刀叉和分餐一起成为西餐的标配,并随着欧洲崛起快速传遍世界。而同时期的中国因为清朝建立,合餐制再次大流行:尤其是北方与旗人接触较多,分餐几乎完全消失;而华南也只有少数地区将分餐保留至今——比如零星分布的“古镇长桌宴”,仍是每人一份食物一个小矮桌。
综上所述,中国人合餐的历史,其实也不过三百来年——和西方人分餐的历史相当。恢复分餐不仅不是西化,反而是在文明卫生的同时,复兴了真正的华夏传统。过去对分餐的宣传,几乎只限于有利健康,却忽视了文明认同。民众也就难免带有抵触情绪,自然没能取得成功。
而要想真正让分餐制普及,就必须既宣传医学原理,也强调文化传承,并为大众尽可能提供多的可行方案: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现有中餐配置上增加公筷和筷架,其他都不需要改变。不过一直有人觉得,吃个饭不停换筷子很累,那也可以参考日韩式分餐:家庭成员每人都有自己一套餐具,一般用花色区分;吃饭时炒菜和汤每人一份,如果有凉拌菜或大菜,则仍然是一大份摆在中间,放好公用勺;饭后每人洗自己的餐具,或者购买洗碗机,还能减少家庭矛盾和主妇负担。
外出就餐除了要求店家提供公筷公勺外,也可以参考海外中餐馆:上菜时会有服务员把大盘里的菜按人头进行分盘,为了避免串味,分盘食物也不会直接放到每个客人的盘子里,而是用小碟一道道分开盛放。
此外我们普通人在家庭内部推分餐时,也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前所述,老一辈通常都认可分餐有理,只是不习惯。所以还没独立的年轻人,可以先在家中达成共识,但不必马上急着推行。等到自己建立新家庭,就是推行分餐最容易的时候了。而只要新家庭形成了习惯,往往也能让来吃饭的老人接受,进而把习惯带回原来的家庭。尤其是新生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更会视分餐为自然而然,这样一两代人的时间,分餐必定能成为社会共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这就是关于《分餐制的特点,分餐制是否可行、如何推广》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