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金基德豆瓣8.5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挡不住欲望的四季轮回
- 2、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春夏秋冬又一春
1、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金基德豆瓣8.5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挡不住欲望的四季轮回
说起上世纪末的韩国电影,总有一个别出心裁的人是绕不过去的存在——金基德,他的作品有一套专属于他自己的创作体系,从“编”、“导”、再到“演”,近乎三位一体的创作手法,让他自1996年开始创作的二十余部影片都得到了国际影坛的注意。
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让你看完他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有时候会觉得电影的思路紊乱,有时候会觉得角色特征模糊,他的电影总是让那些企图去清晰地梳理影片思路与特征的人,感受到“词不达意”的怅然若失。
相较于大多数人给他的电影风格冠上很多的形容词,我反而喜欢用模糊美来简单地概括他的电影风格。
或许正是因为他在电影中留下了如此之多的“空白”,才会让人如鉴赏水墨画一般反复把玩与思考。
这部豆瓣评分8.5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模糊美的特征表现得尤为强烈。
人性本源,善与恶的模糊性
在长达104分钟内,电影试图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转变,对人性这一物的本源进行探讨,五个单元,有不同的含义。
|春之杀戒
童僧与老僧共同生活在山中孤庙之中,一日童僧外出游玩,欢笑中用绳子捆绑了溪流中的鱼儿、青蛙,还有岩石中的蛇,他看着小动物的挣扎笑得是那么开心。这一切都被高处的老僧尽收眼里,深夜,老僧将石头绑在童僧腰处,第二天告诫童僧,若是不能够救回动物们,那就把石头绑在自己的心上吧。
|夏之色戒
庙中来了一位养病的少女。童僧随着年岁渐长,欲望开始膨胀,尽管小僧在夏日的湖水中进行了多次佛性与欲望的较量,但最终还是抛弃了佛门禁忌跨入了情爱的河水之中,高山溪水之处,是他们的定情地。
这种拼命式的交欢是缺少情感的酝酿的,所以当年轻小僧与养病少女的身体在船上接触的那一霎那,寺庙威严形象也开始颠覆,在影片中,甚至有一段漂浮的状态。
佛倒了,人自然也是留不住了,小僧最后抛下师傅,去寻找离开少女的踪影,老僧此时也曾告诫他。
|秋之罪孽
老僧的教诲,并没有让小僧从本能的恶转变为向佛的善,出于嫉妒的心理, 他杀死了背叛自己的妻子,并逃离回庙中。
连回童年时犯下的孽,会发现青年的杀妻不过是童年虐待动物罪行的一种延续,虐待比自己弱小的存在,是人最本能的欲望。
而情欲的出现,在夏季就勾起了小僧内心的最本能的欲望,那时候开始就已潜滋暗长,就像小船飘荡时周围的涟漪一样,无声地向外荡漾。
|冬之救赎
赎罪回到寺庙的小僧接过了老僧死后的衣钵,开始一心向佛。朝来夕去,僧人将佛像置于山顶,镜头拉到很远,小小的僧还有小小的佛,原来冰封的湖面不过山地石臼大小的一汪,而人不过是其中的一小点。
又一春似乎暗喻着一段新的开始,童僧变老,又有新的童僧调皮,这是轮回。
但回过头看童僧的这一生,他经历了童年杀生——少年色戒——中年作孽——老年超脱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中,至少有一半,他是生活在佛门之中的。在充满诗意与禅意的世界中,他最原始、最本能的欲望并没有被抑制住,反而是更加强烈的爆发了出来。
这并不是说佛教的教化在俗世的欲望之前无用,不堪一击。
而正是因为经历了生理与情感的冲击后,中年作了孽后的俗世者,还是愿意回到清修的庙宇,才能够凸显出什么是真正的“出世”。
日本神学大师铃木大拙说:“禅存在于个人的一切经验之中。没有个人的经验的背景, 思想便难以传达。”
老僧用绑石头的方式来告诫童僧要学会尊重动物,但却没有办法在情这件事情上传授自己的经验,小僧越门离去,也是进入俗世的一种表现。
而经历过这些,再选择踏门而回,才是拥有了个人经验背景的再次“出世”。
一山一庙一湖两人,虚景实感
自经典科学,也就是牛顿先生的出现后,物理学上的测量开始越来越精确,传统的审美也又追求模糊性开始转变为对精确完美形象的病态追求,例如经典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
面对这种明晰性,歌德就曾提出了反对,他认为类型概念会让人变得麻木自然,使类型获得一种生气的唯一途径则是回到对个别东西进行完美行赏时不丢弃有意蕴或高尚的东西,比如你看中国山水画就不能只看高耸入云的山,不能只看展翅高飞的白鹤,而要看其中的虚实相生。
而在这部电影,也正是如此,金基德先生在104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花了大量的时间对高山、对平静的湖、对孤庙进行诗意化的拍摄。
庵门的自动开合,湖中孤岛的漂移,小船在老僧的意念下被控制,如飘飘然的在湖中行驶,此为虚。
山中童僧,不知善恶,捆绑小动物;夏季青春懵懂,怀着欲望破了色戒;秋季难掩嫉妒,最终杀妻,种下罪孽;人性的弱点,此为实。
这些虚虚实实的细节都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在真实性中凸显出非真实的状态,将观众引向禅意的真谛。
尤其是孤庙的门这一景,在影片中暗喻的就是出世与不出世,甚至还有规矩在心中的意味。
春季,尽管童僧天性本恶,不知辨别自己的行为会给鱼儿、青蛙、蛇带来不幸,但每逢出门,必是从门走过。
到了夏季,遇上女孩之前,也是恪守规矩,从门过,从门进。但到了破戒之时,难掩心中的欲望之时,门的存在就被他忽视了,这扇门,立在此处,心中愿守的人,自然会从中过,但若是不想守,周围也一样可以过。
金基德在这部影片中一如既往地在思考人在追求欲望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巨大危险,甚至在老年超脱这一阶段,山林中背负石头的苦行僧,正是金基德导演本人。
欲望和命运本源问题是中西方社会艺术创造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西方神话中,夏当偷尝禁果揭示的是“原罪”之说,而到了东方神话之中,人类的诞生,在如女娲造人这般充满神秘色彩的欢喜善事。
而在金基德先生的这部电影,恰如其分的实现了中西杂糅,提炼了西方思维中的原罪命题,又用了东方思维做出命题回答——皈依佛门。
人这一生,或许正如开篇所说处处充满了模糊美,我们也并不知道生来背负了什么,又在上路之时,不断的加码。如冰天雪地中,金基德先生拖着石磨前进一般,什么时候可以放下呢?或许是到了“山顶”才可以吧。
2、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春夏秋冬又一春
一、引言部分
这是梦菲同学第几次看这部片子,已经记不清了,但每次看都能感受到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没错,这就是这部片子独有的气质,也是金基德导演作品中,唯一一部以自然清新见长的影片。
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间小庙,小庙漂在湖中央,与世隔绝。在这红尘之外,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环境野生而处于自然深处,但人的内心却并非如环境般远离尘嚣,澄明皎洁。春夏秋冬四季往返,小庙里的宿命、人生的宿命在一幕幕上演。
二、影片介绍
梦菲同学记得,小时候让爸妈给讲故事,没有时间的大人会这样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无限循环。现在看来,这部片子像极了这支童谣。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执导,金英民、吴英秀、金基德主演,一部讲述轮回的韩国电影。影片将故事的情节也定格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
三、影片赏析
在梦菲同学看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代表的正是人生的四个阶段:从一个虐待小动物而被老僧惩罚的小和尚(春),到荷尔蒙旺盛,禁不住诱惑的少年(夏),成长到因嫉妒而犯下谋杀大罪的成年僧侣(秋),最终是走到人生尽头的垂垂老僧(冬)。人生的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再重演下去 。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无论是和尚还是凡夫俗子,他们的内心都是两面的,正如佛家所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小和尚也未能逃过这些,因为他内心住着一只带戾气的猛虎。人并非生来就是佛,必须经历世俗的磨练才能修成真佛,不入世哪来的出世。
正如小和尚,他经历爱情、背叛、憎恨、释怀的过程,从春、夏、秋、冬再到春整整一个轮回,心智由鲁莽变得沉静,或许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六道轮回,对人心境的历练。
四、影片结构
影片结构和影片主题完美统一,这是一部讲述轮回的电影,同样本片也采用了轮回的结构。
轮回与循环是金基德惯用的结构,可以说本片将这种轮回结构用到了极致,和《恐怖游轮》式的循环不相上下。
有人曾问梦菲同学,电影的表现形式对电影有什么作用,其实只要看过一些复杂结构电影的朋友都懂得,有时一个精巧的表现形式会拯救一个平庸的故事,《记忆碎片》就是以表现形式取胜的。
同样是苦,《春夏秋冬又一春》是这样表达的,通过魔幻现实的手法,将一个人的一生分解成两段(前半生、后半生),然后让这两段没有交集的人生置入同一个空间,一来对比出两人截然不同的变化,二来节约了空间上的留白。最终又以四季的循环为故事的载体,让观众感受到角色轮转不停地在苦海煎熬。
在梦菲同学看来,这就是本片的高明之处、可贵之处:尽管电影的环境非常孤独,人物的台词寥寥无几,却不让观众觉得沉闷。试想,如果将小和尚从小到老按照连续时间叙事,这将是一段多么平庸而又糟糕的故事呢!
五、影片隐喻
做串场的“门”
实际只是插在湖中的木板,以实用角度来说,根本没必要去开关它,只要稍稍迈偏一步,就可以绕过。影片却通过“门”的反复出现,呼应了“轮回”的主题。尤其是门楣上出现的那三个字“人生庵”,更是让人心生感慨,这其实就是一出人生戏啊,永远在善与恶之间轮回往复,没有尽头。
同样形同虚设的还有庙里卧室同大厅间的那扇门。“春”中,老和尚打开门喊小和尚起床;而“夏”中,庙宇中多了一个女人,小和尚受女色诱惑,直接穿”墙“而过,钻进了女人的被子。
在梦菲同学看来,开关门这个动作,不具备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功能性意义。更准确地说,它仪式化地表达了对“空间”的隐喻。虚虚实实的转换,体现了人的荒谬,或者说宗教的神圣。
当人心中有信仰,便有门;若世俗的欲望烧尽了戒律,仪式就会变成多余的事。
《六祖坛经》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另外,影片前后出现过几次俯瞰山谷的镜头,每一次的位置都比之前的更高、更远、更疏离,体现了人与佛之间关系的转变。
六、影片玄机
同一个人
在梦菲同学看来,从来没有小和尚与老和尚之分,仔细观察,会发现老和尚与小和尚是同一个人,小和尚不过是年轻时的老和尚。
影片有几个细节无不是在明示角色的身份。当青年和尚被抓走后,老和尚在船上将自己用写着“闭”字的湿纸憋死了,曾经小和尚也做过同样的事,但是小和尚没有勇气自杀,却杀死了别人,而看透一切的老和尚不过是替年轻的自己赎罪,这个时间点老和尚必须死,因为这是小和尚完全转化为老和尚的时间,一个时空不能同时存在两个重复的角色,所以导演安排老和尚领盒饭了;结局成长后的小和尚又收留了新的小和尚(小和尚由同一个人饰演),说明小和尚与老和尚有同样的人生,这里故事核也被解开了,两个人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
神秘女人
另外,影片中有一个蒙面女人将小和尚送到了寺庙,在梦菲同学看来,这个女人不过是菩萨的化身而已,在她离开时掉入冰窟窿后,后来捞出的尸体为佛像解释了这个问题。小和尚经历的一切的苦难不过是菩萨所幻化的考验,由春到冬,由幼到老,小和尚经历了世俗的一切爱恨情仇,最终看破世俗而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七、影片总结
在梦菲同学看来,极简的元素和封闭的空间,不仅考验了导演金基德的叙事实力,也考验着观众的注意力。就像看似乏味的中国画或书法,只有当你静下心去欣赏,才能看出其中起承转合的妙意。这部片子平静的表层之下,也暗涌着东方美学式的波澜。
因为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导演的表达就很从容,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走,画面和声音元素都透着清净的禅意,固定机位的空镜头不动声色。从留白中,可以感觉到“气”在运转,仿佛片子在呼吸。观者被导演带着“呼……吸……”,将自身调整到影片的节奏,递进的、而不是倒数着看完这五个季节。
八、影片评价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众多电影中最为温和与含蓄的一部电影,该片于2003年9月19日在韩国上映。当选韩国当年十大佳片之一,并代表韩国角逐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豆瓣评分 8.5 ,IMDb评分 8.1 。
有人说《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一生的巅峰之作,梦菲同学对此持保留意见(尽管本片是梦菲同学的大爱)。此片因表现手法柔和,更能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而其他作品表现手法过于极端,难以得到大众普遍认可,所以豆瓣评分两极分化,以至于本片评分是众多作品中最高的一部。
该片以寓言形式写了一名僧侣的成长过程,大量画面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曾学过水墨山水的导演的美术表现力。简约的手法,默片般的场面调度,将影片处理得精致美丽。除了尽收韩国的四季靓景之外,五个大段落如同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短片一般,结构圆满。
这是关于一个和尚的人生岁月,镜头后的金基德宁静而又形象地述说着生活的流逝。他始终保持着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输给观众空洞的理论,而是依仗物化的镜头和佛学的概念,抽取出人与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隐性描绘。他对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展示,有意地掐头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婴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门的谜底。主人公还俗时,老僧对徒弟命运的先知和点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着相仿的人生经历。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脱的自焚死去,也将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终命运。
九、导演介绍
本文关键词: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啊。这就是关于《金基德哪部电影最好看,金基德豆瓣8.5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