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关于【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品左宗棠: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 2、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

1、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品左宗棠: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梁启超评价他:“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说到底,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人。

他举人出身,却最后官至中央大学士;他隶属湘军集团,却与湘军首领曾国藩屡次不和;他的家乡在湖南,却与西北之地结下不解之缘;他年轻时常居于人下,晚年时的壮举却使自己在历史上的光辉超过了同时期的所有人。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打破官场铁律的青年

左宗棠的前半生要坎坷曲折。

在封建古代,任凭你多有才,只要科举不中,政治前途就基本等于零。明朝的唐寅唐伯虎,其才华之横溢举世皆知,然科举不顺,也只能纵情于声色,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左宗棠却打破了这个“铁律”。左宗棠性格直爽,说话做事不喜绕来绕去,也无功名可取。但仍然受到了各方官员赏识和推荐,一众高官仍愿屈尊与之交往,足显宗棠才能之大之盛。

林则徐曾特意来找这位年轻人,与其畅谈边疆治理之策,临走时还将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编辑成书赠送给对方以表自己对于他的期许和厚望。

太平军起,全国唯有湖南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湖南本地时人因此盛传“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左宗棠辅佐湖南巡抚六年,深得曾国藩欣赏,东征西讨,战功显赫。

声名鹊起,自然辉煌腾达,仅仅十几年,左宗棠就从一介匹夫成长为封疆大吏。以传统价值观而论,此时的他名利双收,手握重权,已经是十足的成功了。

如果一切在此戛然而止的话,左宗棠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官僚,最多能唤做“政治家”。离一个英雄还有很远的距离,更不用说是民族英雄了。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英雄呢?英雄凡事“趋害避利”。国难当头,普通人避之不及,唯有英雄方现大无畏精神!

1867年,得到英国和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军在新疆叛乱并建立了所谓“洪福汗国”,至1871年,新疆全境大部沦陷,沙俄直接出兵攻占伊犁。清朝边疆岌岌可危。

是否出兵是横在清廷面前的大问题?

李鸿章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此语一出,舆论一边倒,李鸿章的门生故吏自然附议,连那些朝中清流支持放弃新疆。

作为久经官场风雨淬炼的人,左宗棠深知,如在此时选择支持出兵,就是公然与李鸿章唱反调,这无疑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冒险。若成功说服出兵,若李鸿章在物资和补给上刁难自己,于己百害而无一利,且不远万里收复疆土又谈何容易?若不成,则不仅数十年之积累毁于一旦,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

在平凡和伟大的边界处,左宗棠艰难而又坚定地迈出了那一步:“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从这一刻开始,他将超越同时期的所有同僚们,成长为明耀中国近2000年历史的英雄。

今天的我们应该感谢左宗棠,若无他的争辩和决心,西北1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会永远失去,陕甘青三省也很可能丢失,中国将永远失去大国的地位。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

即使清廷批准了出兵计划,就如何平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两江总督刘坤一在信中提到收复新疆是“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之至难。”

困难重重,但勇者从来都是无所畏惧。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 左宗棠(左)与醇亲王(右)

左宗棠经过冷静的分析和谋划之后,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湘军一路势如破竹,于1878年初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阿古柏战败自杀。

大厦将倾,岂是一人可挽回?1879年,腐败的清廷居然派崇厚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左宗棠闻讯是痛心疾首,他上奏朝廷:“兹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同时表示:“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就算自己年事已高,仍然敢和俄军拼一场。

1880年,68岁的左宗棠抬棺出战,以身许国,率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向新疆哈密进发。

最终,在左宗棠的武力支持下,清朝特使曾纪泽再与俄国使者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尽管据理力争,但仍丧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左宗棠无可奈何。辞去新疆军务,力推刘锦棠督办,稳固边疆近60余年无动乱。

有诗赞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漫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门。

结语

我们民族的坚韧从哪儿来?就从左宗棠这样的爱国将领来,从千千万万个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影响的人中来。

 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

正值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之际,我不由得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段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从这个角度上讲,左宗棠与那些为平叛新疆之乱而战死的湘军子弟都是民族英雄,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2、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

历史评价:

贺熙龄: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郭嵩焘: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潘祖荫: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

轶事典故:

自比诸葛

左宗棠自负,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老亮”(与被称为“新亮”的郭昆焘相对)等自称,时人也常以诸葛亮比之。

《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藩司为林寿图,能诗善饮,性极诙谐,二人常饮酒谈论。某日,林与宗棠正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论人物,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左宗棠以为林是在讽刺自己,二人由此结怨。

按,左宗棠确曾在书信中自称今亮,甚至曾在致郭崑焘的书信中说:“以今方古,则今亮似犹胜于古亮矣。” 然自夸之余,左宗棠也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曾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结识陶澍

1836年(道光十六年)的春天,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年近60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而作者,便是左宗棠。

湘江夜话

左宗棠布衣时,林则徐就已闻其名。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末),林则徐途经湖南,两人终在长沙舟中得见。《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早慕林则徐大名,急于相见,不料慌忙之间落入水中,一身湿衣爬上林则徐的船,行过礼后说:“听说古时对待士人有‘三薰三沐’的礼节,‘三沐’已然拜领,不过‘三薰’还没有。”林则徐笑道:“还打什么文语?快去更衣,别着凉。”两人相谈达旦。说到新疆局势,林则徐忽然用手拍左的肩膀,叹道:“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林则徐还于舟中手书一联赠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在落款时林自称“愚弟”,称左为“仁兄”。左宗棠极为感动,晚年犹悬此联于斋壁。

按,《清稗类钞》显有演绎色彩。“湘江夜话”之事,胡林翼、左宗棠等都有相关记述。左宗棠晚年为《林文忠公政书》作序时还曾回忆说感慨说:“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严更,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彷佛湘江夜话时也。”

前后对联

二十三岁时,左宗棠曾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左宗棠敬重陶澍和林则徐。林去世时,左曾题挽联。若干年后他得以像陶、林二人一样任职江宁(今南京),又给陶、徐合建专祠,并题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在有关曾左失和的传闻中,还有一些涉及对联的故事,例如“季子自命才高,与人意计时相左”对“藩臣以心为国,问伊经济又何曾”,又如“看如夫人洗脚”对“赐同进士出身”(其中有的类似联句还被放到左李之争中),但经考证,其可信度较低。著名的“发上等愿”联亦非左宗棠原作。

左都御史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为幕友时,深得信任,权柄遂大。《清稗类钞》称,骆秉章有时来到幕府,见左宗棠等高谈阔论、慷慨激昂,只是静听,不置可否;又《归庐谭往录》称(《清稗类钞》并载),骆秉章终日饮酒行乐,政务委诸左,左对他说:“您好似木偶,没有我牵着,哪里动得起来呢?”骆秉章也只是笑笑罢了。《庸盦笔记》则称,世传骆秉章一日听闻抚署辕门传来炮声,赶忙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回答说:“是左师爷在拜发军报折。”骆点点头,徐徐说:“要不把折子拿来给我看看?”传言虽有夸大,但左之“乾纲独断”亦可见一斑。当时巡抚骆秉章不过是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而湖南人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以示左的权力还要超过骆。

樊燮案

《世载堂杂忆》等称,左任骆秉章幕僚期间,某次总兵樊燮来访,发生争议。一说樊燮拒绝行礼请安,左对轻慢于他的樊燮非常不悦,举脚欲踢,大骂:“忘八蛋,滚出去!” 另说是左樊意见不合,左掌掴樊燮,此后两人相互检举。不久之后,樊燮即被革职。

樊燮大怒,返乡后,在先人牌位旁边,写下“忘八蛋滚出去”六个字之木牌,名为“洗辱牌”。并聘请名师教导其两子,要求两子在超越只有举人功名的左宗棠,为父报复。且命令两子有所成就前须身穿女装:“考秀才进学,脱外女服;中举人,脱内女服;中进士,焚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后樊次子樊增祥高中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焚烧洗辱牌以告慰当时已作古的樊燮。

按,研究者刘江华认为,左掌掴、脚踢樊燮诸事不可信。不过,樊燮确曾因事被骆秉章参劾(奏稿系左宗棠撰写),为求反扑而控告左宗棠,意图以此扳倒骆秉章,却因潘祖荫等人支持左宗棠而失败,樊燮终被革职;樊燮之子也的确文采卓著,成就了一番功名; 至于左宗棠,则善待在樊燮案中营救自己的潘祖荫,曾以大盂鼎见赠。

左公柳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清代诗人肖雄等均曾吟咏, 而杨昌濬的七绝《恭颂左公西行甘棠》流传尤广: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民国年间,罗家伦作词的《玉门出塞》,首句即是“左公柳拂玉门晓”。

巡视上海

左宗棠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为检查江海防务,曾四次巡视上海。首次巡视时(1882年6月),左宗棠带亲兵数百人,有人(一说为工部局路警,另说为“租界工部局” )告知左结刀持械通过须有照会。左宗棠大怒,说:“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借尔。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之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所有亲兵枪实弹,刀出鞘。洋人不仅不敢阻拦,而且派巡捕沿途照料、清除道路,还换升中国龙旗,鸣炮十三响以迎接。 此后巡视,洋人愈加恭谨有礼。第四次巡视时(1884年2月),外国洋行人员和英、美、德、俄、奥等国领事均前往坐船晋谒。

按,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将租界当局鸣炮十三响迎接左宗棠之事系于1882年(光绪八年)首次巡视上海时, 然据左宗棠致亲友的书信,此当为1883年(光绪九年)事。

左宗棠鸡

著名菜式左宗棠鸡是彭长贵于1952年“海军总司令”梁序昭宴请美国时任海军上将阿瑟·威廉·雷德福时(另说70年代招待蒋经国时 )发明,当客人问菜名时,彭因为自己是湖南人,希望菜名响亮又能与湖南有点关系,就随口回答“左宗棠鸡”。20世纪70年代,彭长贵赴美开办“彭园”餐馆,因媒体报道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彭园”品尝“左宗棠鸡”之事,这道菜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本文关键词:左宗棠人物简介及事迹,左宗棠名垂千古的历史事件,左宗棠的人物介绍,历史人物左宗棠简介,左宗棠的历史事迹。这就是关于《历史人物左宗棠讲解,一个民族英雄是怎么炼成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k.jiuquan.cc/html-3620/
上一篇 有关冬至的俗语,农村俗语“冬至一阳生
下一篇 道教十大重要神仙,道教的七十五位真神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