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明知齐王已投降,韩信为什么还要执意灭齐国?|读西汉(39)
- 2、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如何一步步把对手赶进包围圈
1、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明知齐王已投降,韩信为什么还要执意灭齐国?|读西汉(39)
“松鼠父子读西汉”系列故事(39):韩信灭齐与郦食其之死
文/松鼠爸爸
韩信
“报告韩大将军,齐国已经投降了!”
前203年十月,韩信在连续灭降魏、代、赵、燕四国后,率军东进,试图一举灭掉齐国。
韩信坐在马背上,一边行军,一边盘算着:“如果灭掉齐国,一定要争取当齐王。绝不能再干那种自己辛苦种树、让别人摘果子的傻事。”
韩信正想着,突听探子来报,说齐国已然投降,大惊:“齐国投降谁了?楚王项羽吗?”
“不,汉王。”
“汉王?”韩信越发不可思议,“我们就是汉王的军队,还没打到齐国,齐王向谁投降?”
“据说是汉王私自派说客郦食其(lì yì jī)前往齐国游说,齐王才投降的。”
“什么?!”
为什么刘邦既令韩信攻打齐国、又让心腹郦食其说降齐王?郦食其是无心撞车,还是有意抢功?
刘邦与郦食其
不久前,汉军资深谋士、“说降专业户”郦食其曾对刘邦献策:“如今燕国、赵国都已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打下来。齐国幅员千里,拥有二十万大军,且狡诈多变,您就算派遣数十万军队,恐怕一年也打不下来,不如让我去游说齐王归降吧?”
郦食其献策时,刘邦已对韩信下达伐齐令,反复权衡后,他同意了郦食其的建议。
齐王田广
郦食其来到齐国,按既定套路对齐王田广攻心:“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所向吗?”
田广答:“不知道啊。”
接下来的套路是吓唬:“那麻烦了。您要是知道天下人心所向,齐国还有救。要是不知道,齐国就完了。”
田广被吓得一激灵:“天下人心向谁?”
“当然是汉王啊。”郦食其心道:谁给我发工资我夸谁。
郦食其
田广掉进郦食其的逻辑陷阱,傻傻地追问:“何出此言?”
郦食其开始讲了一通车轱辘话,核心主旨是“捧刘贬项”——项羽背弃盟约、杀死义帝、有功不赏、有罪难忘、任人唯亲,被天下人唾弃背叛。而刘邦起兵后,拥立六国王室后裔,与天下共享富贵,英雄豪杰纷纷投靠。
“目前汉王已平定三秦,拿下魏代赵燕四国。”郦食其最后总结,“大王,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社稷尚可保全;倘若不投降,亡国灾难立刻降临!”
田广惊恐之下,立即答应投降。
这便是齐国降汉的经过。
韩信行军至半道,听说郦食其已说降齐国,如五雷轰顶,心灰意冷,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关键时刻,其帐下著名谋士蒯(kuǎi)通登场了。
蒯通
蒯通建议韩信不要理郦食其,只管按计划攻打齐国。他是这样说的:“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不继续进军?
“如果郦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一年下来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这不意味着您这位当了好几年的将军,功劳反而不如一个儒生?”
蒯通
蒯通这一番话很厉害。厉害就在于,他一针见血就点破了两个字:争利。
听了蒯通这一席话,韩信如梦初醒,立即快马加鞭,直奔齐国都城临淄。
那厢齐王田广听说郦食其郑重承诺,只要投降,保证其荣华富贵和生命安全,便决定投降,撤除守兵战备,天天和他一起纵酒享乐。
齐王发现韩信兵临城下,以为郦食其在跟韩信演“双簧”,合伙骗他,对他说:“你要是能制止汉军攻城,我便不杀你;否则我就将你扔锅里煮了!”
郦食其自知必死,牛气拒绝。田广一怒之下,把他扔到锅里煮了,一代说客郦食其就这样惨死。
齐王田广一面弃城而逃,一面向楚王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军北上救援,被韩信所败。后田广在逃亡途中被杀,齐国灭亡。
松鼠父子读西汉:蒯通为什么要建议韩信灭齐?
小松鼠问:“刘邦为什么一面让韩信灭齐,一面又让郦食其说降齐国?”
“刘邦这个人生性懒散,向来不喜欢打硬仗,能说降的对手,他都会尽量选择说降。这是原因一。”松鼠爸爸答道,“原因二,是刘邦一直不信任韩信,在韩信连灭四国后,刘邦担心他再灭齐国,功劳太大、势力膨胀太快,将来尾大不掉,不好驾驭。原因三,是刘邦亲自负责的荥阳战场一直与项羽对峙,压力很大,迫切需要韩信分兵支援,所以他很不希望韩信打齐国。”
“那蒯通为什么要建议韩信灭齐呢?”
“楚汉争霸,绝不只是刘、项二人之争,而是两大集团的利益之争。楚汉两阵营部将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各种大利益与小利益交织在一起。几乎每一个重大决策和智谋,都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韩信与蒯通(左)
“老爸,我没听懂。”小松鼠皱了皱眉头,“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刘邦同意郦食其说降齐国,既有刘邦自己的考量,也不排除郦食其与韩信争功。再比如,蒯通明知齐国已投降还劝韩信灭齐,既有他与郦食其争功的因素,也与他试图说服韩信脱汉自立、为自己谋大富贵的私心有关。”
“原来是这样。”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2、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如何一步步把对手赶进包围圈
韩信灭西魏国后,派人把西魏王豹及其老母、嫔妃、王子装入监车,派兵押送荥阳。同时写了一封书信给汉王刘邦:“请大王添兵三万,乘胜北征燕赵,东伐齐国,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韩信口气很大,如果真把燕赵齐三国平了,刘邦就占据2/3个天下。韩信对距离最近的代国,只字不提,显然没有把代国放在眼里,或许韩信视代国为赵国的一部分。
此前汉军三万三四千人,能战者还剩两万八千。按韩信的意思,从五万多魏军降卒中留三万给他去攻赵,兵力会达到五万八千。刘邦知道必须继续开辟北方战场扩大势力范围,但决不能再给韩信三万人,而是重组汉军。
刘邦令曹参和灌婴从西魏军降卒中补足编制兵力,然后将其余降卒尽数调到三川郡荥阳一线,帮助自己守城对抗项羽,避免韩信培养亲信势力。又把张耳令常山王张耳率本部八千多人助战,汉军增加到四万二千人。
韩信麾下有四批人,曹参有步兵两万五千,麾下有都尉孔聚、陈贺等人,是灭西魏国战争的主力。灌婴是骑兵统帅,有骑兵五千,麾下有校尉李必,骑都尉靳歙,郎中骑将丁复、吕马童、吕胜、杨武、杨喜、王翳等。陈豨、冷耳等曾经是友军,兵力三四千,和刘邦关系生疏,现在归属韩信。常山王张耳有八千多人,自成体系,张耳与刘邦平起平坐,只在战争中听从韩信安排。
韩信军中,兵力最雄厚的曹参和灌婴是刘邦亲信,赵王张耳自成一派,陈豨、冷耳也不可能真心辅佐,每一场战场刘邦都提前为韩信布局。
韩信是纯粹的统帅,战争以外的事情较少考虑,他认为攻赵的兵力不足,时机也不好,便当机立断,决定先取代国。
代国有三郡,代郡和雁门郡大部分地方在代军手里,但云中郡几乎全部在匈奴控制下。代王陈馀仍在赵国辅佐赵王歇,代国有两部人马,代相夏说和太尉冯解敢各占一郡。
夏说是的亲信,从陈馀担任赵王武臣大将军时就跟随,后来又随陈馀北上招募军队,再到巨鹿之战,一直跟随左右。当张耳夺了陈馀兵权,夏说不离不弃,跟陈馀到南皮建侯国。在灭张耳常山国的战争中,夏说里有不少战功。无论是忠诚度还是能力,夏说都配得上代国相国的职位。
冯解敢是王离麾下战将,巨鹿之战前,王离留冯解敢守雁门郡,抵御匈奴。冯解敢兵力不足千,但全是骁勇善战的秦军骑兵。项羽改封赵王歇为代王歇后,冯解敢只是名义上投降代王,仍然在雁门郡独自领兵。代王歇为了笼络冯解敢,拜其为代国太尉。后来代王歇南下攻击常山王张耳,太尉冯解敢按兵不动,到代王歇改称赵王歇,封陈馀为代王。陈馀没有就国,而是拜亲信夏说为代相,仍以冯解敢为太尉,镇守雁门郡。
当韩信灭西魏国时,赵王歇和代王陈馀仍希望与汉国和平共处,可是当刘邦把常山王张耳调到河东郡,赵王歇和代王陈馀知道再无退路,那就先下手为强。
汉军因内部频繁调动整合,主力仍集中在河东郡,太原郡各城邑虽然撤了西魏国旗帜,改竖汉旗,但也只是名义上的改换门庭。
代相夏说只有步骑两万,他领兵南下,打算屯兵太原郡南部重镇介休,再派精锐守住太岳山与吕梁山脉之间的狭窄通道,将汉军堵在河东郡。如果能够成功,代国将增加一个太原郡,这是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最好结果。
实战当中,代军先锋来到介休北边不远的邬县,就遇到了汉军骑哨,而汉军先锋陈豨部已经抵达介休,代军将汉军堵在河东郡的构想慢了一步。
都尉陈豨试探性攻击了代军,等都尉孔聚、陈贺率部抵达介休,汉军开始加大进攻力度,但仍没有拼命的意思。然而代军却撤兵了,而且代军断后的是两千多骑兵,时不时杀一个回马枪,汉军只能缓缓跟进。
代相夏说见没有堵住太岳山与吕梁山脉之间的狭窄通道,早就安排撤兵事宜,代军拟走“3滏口陉”撤兵到武安,与赵国合兵一起抗击汉军。代军步兵在前,骑兵在后,不紧不慢登上了太行山脉。
然而韩信早就预判了夏说的预判,汉军步兵北上太原郡,骑兵则在灌婴的统率下,东走“2白陉”登上太行山,再折向“4太行陉”北上,在“3滏口陉”与“4太行陉”的结合部,灌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军。若代军仍在邬县,则迅速从“3滏口陉”西下太行山,从背后给代军致命一击。实战中代军已经沿着“3滏口陉”从西边过来,灌婴按照备选方案,先一步沿“3滏口陉”东进到武安附近。
代军一步步沿“3滏口陉”东进,遭遇汉军骑兵。山谷当中骑兵很难冲锋,步兵也不能摆阵,但骑兵机动性强,神出鬼没,仍有巨大的优势。
代相夏说来到“3滏口陉”与清漳水交汇之处,作出了一个令代军群情激昂的决定。代军没有强突东进,而是沿着清漳水北上,准备在阏与回头阻击汉军。
为什么要在阏与阻击赵军?公元前269年,也就是六十四年前,赵奢统率赵军,在阏与击败秦军,斩首秦军二号人物胡阳,斩杀数万秦军。当时胡阳爵位是中更(第13级/20级),仅次于武安君白起,比司马错、王龁的左更还要高一级。赵奢因功封为马服君,战国后期的赵军中,赵奢的影响力尤在廉颇和李牧之上,这也是赵奢之子赵括能在长平之战取代廉颇为主将的原因之一。
当时赵奢先抵达阏与,占领北山这座制高点,等秦军到达山下。赵军排出厚实的军阵,从山上往下俯冲,一举击败秦军。
战前赵奢站在山上,对众将官道:“两强相争,勇者胜!”夏说也想如法炮制,对代军将领说出这八个字,可惜他没有机会。
夏说的侦骑还是能力不俗的,把后面追兵数量和堵在武安路上的骑兵数量,摸得一清二楚。在阏与这个方向,汉军最多千来号人,不可能阻止两万代军占据北山高地。
夏说不知道,韩信早就预判了他的预判。在阏与迎击代军的,是郎中骑将丁复,麾下骑兵一千,是几个郎中骑将中实力最雄厚的。
当灌婴率骑兵主力赶到,丁复军已经击杀对方一千多人,自身仅十几人阵亡,废掉一百多匹战马,仍牢牢控制北山高处。灌婴率骑兵在侧翼杀了一阵,跑到北山与丁复会师。
此时的汉军韩信、张耳率步兵大队也陆续赶到,摆好防御阵势,防止代军突围。代军近两万被围在中间,上不了山,退路又被断。汉军在北上有五千骑兵,南边有步兵两万七千,总兵力三万两千。读者可能发现了,汉军莫名少了一万,因为曹参接到刘邦荥阳告急的消息,周勃连敖仓都丢了,他率一万人从太原郡南下,直接支援刘邦荥阳战场,没有登上太行山。
代军处于劣势,却誓死不投降,双方战至次日,直到夏说被擒,代军伤亡八九千,一万多筋疲力尽的将士才跪地投降。而汉军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也付出了三四千人的代价,韩信因此怒斩夏说。
赵国君臣从逃兵口中得知,阏与之战如此惨烈,纷纷垂泪,赵国太史写下四个字:“喋血阏与。”
代国雁门郡还有太尉冯解敢一部人马,韩信只是修书劝降,并没有出兵讨伐。冯解敢没有抵抗,也没有投降,他一生都在与匈奴作战,是不会轻易介入诸侯战争的。刘邦称天子之后,冯解敢受命攻击与陈豨结盟的匈奴一部,因功封阏氏侯,食邑1000户。
代国灭亡,代国三郡中的代郡和雁门郡并入汉国,云中郡则仍在匈奴控制下。
本文关键词:韩信攻打齐国赢了吗,韩信怎么那么容易把齐国灭了,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统治权,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土地,韩信怎么拿下齐国。这就是关于《韩信怎么夺取齐国的,韩信为什么还要执意灭齐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