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武王灭商建周,但为什么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 2、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西周武王姬发王陵
1、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武王灭商建周,但为什么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灭六国才完成了统一,建立秦朝,在此之前都不是统一的国家。”“周朝享国近800年,一直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就是周朝,所以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前几天有两个小伙伴因为周朝是不是统一的国家争执不下,想必很多对历史不太了解或心存疑虑的人会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又感觉很矛盾,下面我们来捋一捋,先看几幅图:
夏朝版图
商朝版图
周朝早期版图
以上分别是秦以前的3个真实存在的朝代的版图,大家可以发现夏、商的版图比较小,放到如今还没有一个省大,领土边界也比较模糊,只能划定一个大概的统治区域。到了周朝,领土突然就大了很多,诸侯国林立,基本上涵盖了如今我国比较发达的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众多诸侯国拱卫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很小的周的领土,这又是什么怎么回事?地图画错了吗?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会有疑惑,没错,不理解是正常的,因为周朝本来就“不太正常”,现在让我们从头开始复盘一下。
话说武王伐纣,历经艰辛,成功灭商建立周朝。跟随周武王灭商的大大小小部落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古开国之君都要封赏功臣,怎么封呢?想必大家都看过一部叫《封神榜》的书籍或者神话剧,这就是根据周武王灭商而创作改编的。历史上当然不存在“封神”,但是与之匹配的“分封制”却是真实存在的。
周武王画像
周武王灭商,结束了商纣的残暴统治,在当时是空前绝后的大事件,各部落首领无不把他当做神一样朝拜,顺理成章地拥立他为“天下共主”,“周天子”由此诞生,“周天子”名义上统治者华夏大地,但当时周朝还是奴隶制国家,国家机构还比较简单粗放,军事力量也不足以完全直接控制所有领土,拥有的只是举世无双的威望和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且各部落也是征讨有功,于是为了犒劳有功的部落,也为了更好地管理广袤的疆域,更为了使周王室省去直接统治的麻烦,便直接分封各部落的首领为诸侯王,以周王室所在的势力范围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分封诸侯国。
周天子分封诸侯王
周王室的“分封制”确定各诸侯国自己统治各自的地盘,周天子随便指一个方向,便可以分封一个部落首领到那里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只需定期进贡、朝拜周天子,共同拱卫京畿,永远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永远无条件服从周天子号令,周朝由此建立。表面上看,周天子可坐享其成,享受各诸侯国的源源不断的进贡和朝拜,还享有举世无双的地位,且处在地理位置的中心,不用担心内忧外患,看起来这个制度无懈可击,可永远持续下去,以至万世。但周朝的制度设计者永远不会想到这个制度本身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把自己变成了瓮中之鳖。
周天子与诸侯国
周朝的地图貌似很合理,周天子自己直辖的位置在最中心,也符合他天下共主的地位,可是他没有考虑到自己被困在最中间的弊端。
首先,周边都是诸侯国的疆域,自己没法对外扩张发展势力范围,只能永远守着既得的一亩三分地。
其次,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再者,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容易导致中央统治的削弱,然后走向实际的分裂。
也就导致了疆域辽阔的周朝,实际是由几十上百个分封的大大小小诸侯国自治,像极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随着各诸侯国实力日益膨胀,互相兼并的战争,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不断开疆拓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国逐渐被兼并,大国之间互相争霸,导致天下大乱,礼乐崩坏。“春秋五霸”和“百家争鸣”,便是这个时代的体现。各诸侯国之间语言不同,文字各异,制度相左,文化各有所长。整一个就是如今欧洲大陆碎一地小国的样子,周朝仅仅类似于欧盟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以前的周朝,秦以前的中华大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大一统国家,更多地像国家联盟,直到战国末期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并立即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华夏大地开天辟地般的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从此开始也就有了华夏文明的持续酝酿和升华,代代相传,延绵不绝。
2、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西周武王姬发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区划归渭城区周陵街道,距咸阳市区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约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东南方向约1.6千米新庄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约1.8千米还有周康王重孙、西周第六代国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间用“背儿抱孙”形象总结这一带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阶,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4个大字,为清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为邑姜。
约前1050年文王崩,姬发继位,号为武王,尊其父西伯昌为文王,沿用“受命”年。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武王伐纣时,商朝因为军力不足,故武装奴隶以对抗周军,奴隶对殷商的残暴统治早已恨之入骨,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灭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在位十九年崩,谥号“武王”。
分封诸侯
周武王得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伯禽封于鲁。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巨桥发粟
巨桥,大桥也,古桥名,位于今广宗县张葛集村。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
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关键词:周武王伐纣的战役是什么,周武王伐纣是哪一年,周武王伐纣的主要人物,周武王伐纣的地点及结果,周武王伐纣的地点在哪里。这就是关于《周武王伐纣的形势地图,但为什么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