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别山抗日游击战】,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大别山抗日游击战: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
- 2、大别山抗日游击战,大别山游击专家
1、大别山抗日游击战: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
文章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姜廷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领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和战略支点,扩大了党在大别山的政治影响,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开展革命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成为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激励大别山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
中共鄂豫皖党组织和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十五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游击区。主要包括河南的固始、商城、潢川、经扶(今新县)、罗山、信阳;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黄冈、英山、罗田、麻城、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礼山(今大悟);安徽的霍邱、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近30个县。其活动区域曾扩大到45个县。
鄂豫皖边游击区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临长江,北连淮河,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扼水陆交通要道,可北镇国民党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东迫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8省15个游击区主要的游击区之一,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鄂豫皖边游击区主要领导人高敬亭被错杀,对于鄂豫皖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未能给予正确评价。
随着高敬亭的平反和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对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笔者感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在大别山地区牵制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等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以打击,挫败其多次重兵“清剿”。
第二,它在大别山区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保存了红二十八军和一些红军游击队等骨干力量,锻炼出党领导下的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
第三,在鄂、豫、皖三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在大别山地区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尔后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第四,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之一部,成为驰骋长江以北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坚持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革命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特点
研究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特点,一是要站在整个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高度来研究,才能看出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二是要与其他游击区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提炼出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通过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我感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有以下显著特点:
特点一,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唯一保留下来军级建制红军部队的游击区。
红25军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鄂豫皖省委的指示,重建了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未设军长)。红二十八军下辖红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红二十八军以灵活的战略战术,依托大别山区,与“清剿”鄂豫皖边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红二十八军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一直至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其他游击区,有的是独立师、独立团,还有不少是游击队。只有鄂豫皖边游击区的部队是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并且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始终。
特点二,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区域最广阔的游击区。鄂豫皖游击区,以大别山为中心,跨鄂、豫、皖三省近30个县,其游击区曾一度扩大到45个县境的辽阔地域,是三年游击战争游击区域最广阔的。其它游击区最多的十几个县,有的游击区只有几个县,还有游击区仅一二个县。所以说,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区域最广阔的游击区。
特点三,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牵制敌人最多的游击区。鄂豫皖游击区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四次大的“清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零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有力地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和其他游击区的斗争。与其他游击区相比,鄂豫皖边游击区是牵制国民党军最多的游击区。
特点四,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力量最多的游击区。在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鄂豫皖游击区造就了一批忠于党和人民、英勇善战的军政干部,锻炼出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鄂豫皖游击区保存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1800余人,后编入新四军四支队,扩建到3000多人(包括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八团)。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力量最多的游击区。
三、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功与过
高敬亭是红28军政委,是鄂豫皖边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高敬亭任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1939年6月被错杀。因此,过去对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作用否定的比较多。1977年总政治部给予高敬亭平反,恢复名誉。
对高敬亭在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作用,应历史地看,辩证地看。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功绩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应该充分肯定。
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长征后,高敬亭临危受命,根据省委临行前留下的指示,重新组建了红28军,同时很快将分散的各级党组织统一起来,勇敢地承担起全面领导边区党政军坚持武装斗争的重担。
他领导鄂豫皖游击区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的游击战争原则和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大别山区山峦叠嶂、沟深林密的有利地形,往返穿插,互南互北,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坚持游击战争。还提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枪不多不打”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拖垮25路,相机打11路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斗争策略。
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便衣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作战,挫败了敌人的反复“清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17余万人,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使游击区域扩大到45个县的辽阔地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条件下,他以抗日大局为重,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斗争,使谈判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鄂豫皖游击区有1800余人编入了新四军,成为保存革命力量最多的游击区。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与高敬亭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是分不开的。
但是,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也有一些失误,主要是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不少同志,从而削弱了革命力量,以至在敌人重兵“清剿”面前,仓猝应战,使部队遭到了严重损失,对此,高敬亭负有责任。在与国民党谈判中也有一些失误,但很快就纠正了。由此可见,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功大于过,应给予充分肯定。他在领导鄂豫皖边游击区军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四、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成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坚持鄂豫皖边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和大别山精神的组成部分。
如何总结和概括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这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的认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主要表现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概括为:独立自主,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神;永远忠于党,理想与信念无比坚定的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始终高举革命旗帜,斗争永不停止的精神。还有的专家学者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鹭港,浴血拼搏,百折不挠。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是:革命信念坚定不移,勇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视人民为“重生亲父母”,前赴后继勇于牺牲。这些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
笔者认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和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和概括,首先要论从史出,要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大别山斗争的历史中来总结和提炼其精神;其次要突出个性,提炼和总结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大别山精神要突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大别山斗争的特点,有其个性,要有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有不同之处;第三要体现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语言特点,要有其鲜明的时代个性和语言个性,不能用具有今天新产生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改革、创新等具有鲜明现代个性的语言。
根据笔者对鄂豫皖边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的理解,鄂豫皖游击区红军和游击队在大别山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在极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鄂豫皖党组织领导下,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指战员忠诚于党,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总是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不管形势如何险恶,斗争多么残酷,生活多么艰苦,他们始终如一地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二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三年游击战争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和和游击队被围困在大别山的深山密林里,昼伏夜行,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进行斗争。他们在大别山区浴血坚持,英勇奋战,表现了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是独立坚持、百折不挠的意志。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边的红军和游击队,与党中央、省委和主力红军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重兵包围、分割、封锁,他们独立坚持,自主作战。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下,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虽然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他们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大别山顽强地坚持斗争。
四是依靠群众,善于斗争的精神。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援,红军和游击队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游击战争就不能坚持。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在极端残酷的反“清剿”斗争中,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打破国民党军的清剿。在国民党军的严密经济封锁下,红军和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种种巧妙的办法,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接济红军和游击队,使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在大别山艰苦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丰富了大别山精神,成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的大别山精神的延续,而且为大别山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历史,如果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处于酝酿阶段的话,那么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阶段。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时七年。主要是创建工农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反“围剿”作战;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先后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第二阶段,丰富发展阶段。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937年10月经过国共谈判达成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协议。历时近三年。期间,重建红二十八军,反击国民党军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
第三阶段,进一步发展完善阶段。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历时8年。我党在创建了鄂豫抗日挺进纵队等抗日武装,后来发展为新四军五师,坚持在大别山区抗战,建立了中原抗日根据地。
第四阶段,完全形成阶段。从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时四年。其中最突出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1946年的中原突围和1947年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经过上述几个历史阶段,大别山精神在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中逐步形成。
大别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成为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弘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①] 2013年4月20日在《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2、大别山抗日游击战,大别山游击专家
高敬亭有着新四军第一悍将的称号,他在战场上一直英勇无畏,卫立煌十万元悬赏他的人头,但一直没有得逞,不过让人不解的是,他却被项英叶挺冤杀。在他死后,毛主席十分气愤,再三质问为何要将他处死?周总理也曾质问,高敬亭辛苦开辟的大别山根据地,为何要拱手让给国军?1943年毛主席再次质问,为何要将其枪毙,为何不听中央指令。七大召开时,主席再次问高敬亭不杀头可否?1952年他去皖中视察工作,又一次提到这个问题。
可以说主席对高敬亭的死一直很惋惜,在晚年时亲自为他平反,那么高敬亭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主席一直念念不忘?他在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的农村家庭,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时,他就加入其中,在1929年入党,因作战十分的英勇,因此他也受到了提拔,1930年被提拔为光山县苏维埃主席,并组建了游击部队,和敌军进行了长期的作战,可谓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在1934年底,红军大部队走上了长征之路上,而高敬亭受命组建新的红军力量,和敌军进行周旋作战。在1935年2月3日,红28军就此被创立,他担任政委一职,尽管当时整个部队才一千四百多人,但却让大别山迎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在他的指挥下接连打赢了几场大胜仗,在2月9日时将敌人保安队的八十人全部俘虏,剿匪总指挥刘镇华尽管有着十万兵力,可不仅没有打败红28军,反而还损失很大。
一怒之下,老蒋将他开除,并让梁冠英担任新的剿匪总指挥,在2月15日,他带着九个团的兵力,对高敬亭的军队进行围剿,但他却率领大军穿过了敌人的围堵空隙,从而继续朝着湖北地区游击作战。而在24日,敌军再次追赶上来,但高敬亭和敌军周旋了四天,28日到达了长岭关,两边都是树林,他立马组织兵力在两边埋伏,并让手枪团引诱敌军,从而避开敌人的作战。
在下午三点,敌军进入了我军的埋伏圈,而高敬亭下令开火,让敌军的损失很大,在半小时的作战中,歼灭敌人半数兵力。3月3日,敌军再次追踪红28军,但在7日,高敬亭设下埋伏,将敌人全部歼灭。3月18日,他再次在鸡冠山埋伏,将敌人的军队歼灭大半,郑延珍为了能报仇,在3月24日再次率领两千兵力,但在十多天里,反而被红28军带晕了。4月9日,高敬亭设计将敌军在桃花山歼灭,但郑延珍还是不服气,亲自带着残余兵力追击,但很快就被高敬亭率部打败,他本人也负伤逃走。
因梁冠英屡次失败,让老蒋对此不满,直接将他的职位撤除,并派出了自己的爱将卫立煌。而此人为了能避免上两人的失败。他还调动了八十个保安团以及十万多的正规军,并设置了四十多条封锁线,还建造了大量的碉堡,为的就是更好的进行清剿,但即便是这样,高敬亭依旧能破解,他根据自己的从军经验,总结了多个游击作战的战术,从而让红28军的战斗实力逐步的增加。
在三年的游击作战中,他成为了大别山的游击专家,创造了无数个奇迹,战胜了强大百倍的敌军,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让大别山根据地的活动范围更大。而到了1937年7月13日,他才知道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因此立马和卫立煌谈判,共同寻找抗日的出路,一个月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书。到了12月份后,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他担任司令员。
不过中央也派出了几个大将,并担任领导的职责。而高敬亭却一直很排斥,担心自己的权利会被夺走,并号召战士们别听他们的指示。在1938年3月,高敬亭带着战士们开始了四处的抗日,他的作战策略屡屡得胜,让日军的损失很大。而第四支队的军力也达到了上万人,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发动群众抗日。台儿庄战役后,他还率部歼灭了日军中将畑俊七以及众多日军。
之后他发现桂军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立马建议应该在大别山进行根据地的扩建,但却遭到了上级的批评。1939年4月,会议决定继续东进,但他却拒绝执行。当时他提拔的曹杨两心腹侵占金银投靠桂军,这让他也受到了怀疑和非议。1939年6月20日,他被新四军的实际领导人项英抓捕,24日被下令处决,一代名将就此被冤杀。1975年毛主席重新要求军部调查此案,他还指出项英的责任最大,1977年解放军为其平反。
参考文献:《抗日英烈高敬亭》
本文关键词:大别山抗日战争,大别山抗日先锋旅,大别山抗日游击队,大别山抗日游击战是哪一年,大别山游击战争。这就是关于《大别山抗日游击战,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