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满族习俗——舌尖匠心
- 2、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那些渐行渐远的满族习俗
1、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满族习俗——舌尖匠心
满族火锅
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捕鱼、狩猎、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鱼类、兽类、菌类及野生植物则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满族人民在饮食上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饽饽、酸汤子、火锅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食品,都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音频
li
历
shi
史
qi
起
yuan
源
满族火锅的起源与发展
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就有关于重庆火锅的记录,历代王朝也有火锅食用方法、使用器具的相关记载,但火锅真正兴旺起来,是在清朝。
在《清稗类钞》中有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火锅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金代,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塞外高寒,往往边烧边吃,这便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用品的广泛应用,火锅正式诞生,成为女真人行军出猎的随行炊具。后因渔猎生活的稳定,发展用铜锅炭火,用来涮食各种肉类。
满族火锅的代表
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最具代表性的满族火锅
最具代表性的满族火锅有天上锅、水中锅、野味火锅和酸菜白肉火锅等。
天上锅
即飞禽锅,以飞龙为上品。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龙肉”指的就是“飞龙”,“飞龙”为满语,学名为树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一种较小的飞禽。“飞龙锅”的汤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世上罕见的珍馐。
水中锅
酸菜白肉锅
宫廷盛宴
满族起源于东北,所以整个冬季大约3个月的时间,每天都会吃火锅,一直到正月十六,撤去火锅换上砂锅。
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在清代共举办过四次,其中康熙两次,乾隆两次。
相传,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5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这在宫中的饮食史上,十分罕见。
shi
食
yong
用
fang
方
fa
法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
现流行的满族火锅,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肠、酸菜、粉条做好后,把锅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将其取下,坐上火锅,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锅下,将火锅中的鸡汤用木炭火烧开后,加入元蘑、虾仁、螃蟹、酸菜等,再将切成薄片的猪肉、牛肉、羊肉,放在滚沸的汤中涮熟。每人一个酱碟,内放韭菜花、腐乳、辣椒、油、味精等调成的调料,蘸着佐料食用。肉片吃起来鲜嫩可口,别具风味。
满族火锅选用食材考究,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煮、炖、焖、煨等烹制方法控制火候,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具有香、鲜、滑、嫩等特点,颇具满族特色。
制作汤底
制作配菜食物
现在在中国,吃“火锅”已是家常便饭。无论宽敞的大街,还是幽静的小巷,随处可见“火锅”字样的招牌。即使足不出户,人们在家中也能吃上味美适口、鲜嫩诱人的火锅。
满族火锅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的满族美食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风味的改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一直传承下来的传统制法和最初的味道却一直初心不变,带着老满族人最温暖记忆,作为最地道的满族传统美食一直传承下去。
来源:白山市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
2、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那些渐行渐远的满族习俗
那些渐行渐远的满族习俗,知道的人不多啦!
乌拉鞋,用牛皮或者猪皮做的,特别结实。里面用乌拉草苞米皮,苞米皮要用梳子梳成丝。包上裹脚布。穿一次鞋怎么也要一二个小时。雪天上山打柴、撵兔子,很实用。
摇车,挂在大梁上,孩子放里面。大人可以一边干活一边摇晃哄孩子。
弹棉花,一人高的大弓子,有一个用动物皮做的弦,还有一个木头锤。棉花铺在炕上,老师傅用木锤拨动弓弦,弓弦弹动棉花。现在也只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了。
纺车,木头做的,一米高左右。先用纺锤把棉花捻成线,然后用木梭子把线按经纬编在纺车上,编成布。布很厚,幅子一般一尺二,叫家织布,再用植物染成蓝色。一天一个人也就能织布最多二三尺吧。
木头水桶,用木板做的,很重。
銅锁头,长方形的,十厘米长吧。有个横梁。用来锁东西。钥匙也很简单,就是个插。
对开的屋门,没有折页和铁插销。有门轴,有木头做的门插。漏风。
上下开的窗,上下开,不能旁开,有窗棂。窗户纸糊在外面。最早时没有玻璃。
五檩五柩的房子,盖房子,不用一个铁钉。全是隼卯咬合。那木匠手艺是很高超的。
索罗杆,院子里有个高高竖起来的木杆,上面有个木盒,里面装米。给鸟吃的。
天地牌,前面房垛上,有个供奉天地的牌位。杀猪时要敬酒,祭祀天地。
灶王爷牌位,厨房大锅旁边的墙上,有个灶王爷牌位。腊月二十三,全家人都要给灶王爷磕头。让他上天多说好话。
供老祖宗,汉族人家祖宗牌位在北墙。满族人家在西墙。表达对先人的祭祀。满族的祖宗牌位,有几个小蝶就表示祖先来自长白山几道沟的。上边有挂旗,其颜色表示所在的旗。一共有八种颜色。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给老祖宗磕头。
弯子炕,东北很冷,为了保温,一般都是南北炕,在西边用一个一米左右的小炕连起来。那小炕是不许坐人的。
不吃狗肉,满族人习俗是不吃狗肉的。因为古代,狗的作用太大了,和人类关系密切。不仅看家望门,还可以狩猎,还能拉雪撬。也传说,努尔哈赤被追赶,被放火烧,是大黄狗把身上粘水,救了他。
三十背灯,三十晚上,每家都要把灯熄灭一会。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叫梨花的汉族姑娘。是她偷偷释放了被囚禁的老罕王。
小油灯,一般人家,买不起蜡烛。就用小蝶,放点豆油。用棉花捻成线。点燃照明。屋里很暗。也有的人家,用松树明子照明。
大酱缸,用大豆烀熟,做成酱块子,风干,发酵。然后,放缸里加盐加水。做成大酱。那时辅食很少,大酱是很重要的。
泥火盆,用黄泥做成的火盆,很厚。边沿很宽,可以放碗筷。可以围着火盆吃饭。那火盆制作,也是技术活。一般人不会做的。
石碾石磨,每个村子都有。用人推,也可以用毛驴。碾子是用来去皮的。磨是用来粉碎的。
排厦,那时,全家人,老少几辈人都睡在一个大炕上。如果儿子结婚了,就用排厦隔开。
铁大板车,那时没有橡胶轮胎的车,都是木头做的轮子,外面套上铁箍。车轴也没有滚珠轴承。一次也就能载一千斤吧。
木犁杖,铁铧子。种地的工具。现在还有。
火镰,打火用的。用铁镰敲一种石头,叫火石。能打出火花。下面有绒布。点燃绒布。上个世纪四五时年代,边远山区,还有老人用。
大铁锯,一米多长,专门用来破木板的。那时没有电锯火锯。都是人工。拉锯时,两个人,一高一矮。把木头破开,成木板。很累的。
铁匠炉,现在还有,很少见。就是制作各种铁制工具的。也给马挂掌。
烧锅,民间用粮食做酒的。那时人们不会作假。纯粮酒。
郎中,民间给人治病的,到处游走。也不必有什么证。
跳单鼓,跳大神,那时有病,不少人不找大夫。找他们来,拿着鼓,边跳边唱。驱逐鬼魂。有时能有心理暗示作用。
驴皮影,用驴皮刻成各种人物。连接高粱杆,用手操作。前面有白布。人在后边唱,还有乐器伴奏。
说大鼓书,一般两个人,先生边打鼓边唱。还有一个用三弦伴奏。说唱历史人物。很受欢迎
唱地崩子,男女几个人,走街串户,表演各种节目。也就是今天的二人转。
汉烟袋,那时没有卷烟。人们都抽自己家种的烟,叫汉烟。需要用长柄的烟袋杆抽烟。
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一些常用的小商品。
私塾,村里有文化的老先生,收留几个孩子,教学识字。学费就是家长看情况,给点什么东西就可以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上这些,有时还能看到
一些。现在,大多都淘汰了。个别还有保留的。
你还能知道什么?欢迎补充啊!
本文关键词: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图片,满族的风俗和传统节日,满族有什么传统,满族 传统,满族的风俗有哪些简单说一说。这就是关于《满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满族习俗——舌尖匠心》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