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山东省泰安、莱芜、新泰、泗水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领导下,在徂徕山地区开展的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徂徕山南麓的寺岭设伏,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队;2月18日,又在新泰四槐树巧妙设伏,炸毁日军军车2辆,炸死炸伤日军40余人。四支队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山东军民的抗战信心。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事件背景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北方局号召“每一名优秀共产党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抗日烽火燃遍华夏大地。中共山东省委响应党中央号召,决定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4日,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数万大军放弃黄河天堑,日军分两路渡过黄河,占领济南。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十人会议,根据形势,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事件经过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红军干部洪涛、赵杰,在徂徕山大寺举行起义,以中共泰安县委已掌握的武装民众自卫团和山东省委带来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以及新争取过来的5名携枪国民党散兵为骨干,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编为第1、第2两个中队。随后,由孙汉卿、董琰、单昭洪等率领的新泰县起义部队来到徂徕山,编入第1中队。4日,刘居英、程绪润、秦云川等带领在莱芜县莲花山起义的部队来到徂徕山,编为第3中队。起义部队整训二周后,随即开始对日伪军作战。部队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新泰、蒙阴、黄县、泅水地区发展;一路向东北莱芜、淄川、博山地区发展。26日在寺岭伏击日军,毙伤4人,2月18日又在四槐树村用地雷炸毁日军汽车2辆,毙伤其40余人。4月中旬,到博山一带的部队,与从清河区南下的第5军一部会合,协同淄博地方起义部队,袭入淄川、博山。随后,淄博、十字路(今莒南县城)、沂水等地的起义武装亦编入第4支队。至4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鲁中地区的一支主要抗战力量。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事件结果
徂徕山起义后,第四支队到达新泰刘杜,省委在此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同意黎玉赴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山东工作,请求党中央派干部来山东,以便加强领导。会议决定第四支队兵分两路开展活动,以扩大影响、壮大队伍和开辟新区、创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