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善与恶的抉择
- 2、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人性善与恶之辨
1、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善与恶的抉择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善恶的漩涡中。
恶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潜伏在网络,潜伏在灵魂深处、平时,你很难发现这些恶,它们就像是冰山下的那部分,隐藏着,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很美好。但一旦有了环境和气候,它们全都涌现出来的时候,会让你心惊胆战。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怨恨、愤怒,他很有可能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偏激的行为,伤害到别人也伤害自己。
当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也有人说: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敬畏生命是底线。在不知敬畏的人的脸上,我们只能读到邪恶、鲁莽和放肆。善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在于选择。人不是禽兽,我们有思想。选择做一个善人或是恶人,取决于人们自己。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善良是一种选择。我们要有一个理智的想法,控制住自己不明朗的情绪与冲动,一旦打砸抢、烧杀掠,犯了罪就没法回头了。这个世界好不好,关键是看人怎么做、怎么控制欲望的膨胀,不让灵魂被魔鬼绑架。让善成为我们的一种选择,一种信仰,那么世界将会是由我们善良的人组成的完美鹭港的世界。
2、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人性善与恶之辨
在儒家学说中关于人性之初,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一开始,先天都具有纯真的本性,而后天,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欲望的滋长,人的认知和品行必然会产生差异,因而就有了善与恶,好与坏。总的来说,人还是向善的,正所谓虎毒不食子,羊羔跪乳,寒鸦反哺。
人性变坏,源于其所处环境和自身认知的缺失,亦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当一个人认知缺失的时候,往往会对身边的行为进行模仿,好的则可,不好的,也就随着变坏了。孔子说,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对于这样的人是可以改变的。孔子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如果遇到下愚之人,恶习加身,虽德风劲吹,也无法改变其恶,对于这样的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用刑律对其行为进行惩戒和约束。
随着国人对儒学的传承,后来者开始有不同的观点提出来,而争论较多的两个观点,一个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一个是荀子的人性本恶论。两位大家只讲到人性便开始分道扬镳,在孔夫子所说的“习相远”的两端各自发挥。他们讲的是习的绝对性,孔夫子讲的是相对性,善与恶的人群只是一个比例的关系,好的社会环境,善占有绝对的优势,不善者有所忌惮,不敢妄为。如果恶占据绝对优势,则天下失道,民不聊生。
孟子讲人性本善,则在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去保持这种善。而宣扬道德教化,就是让善不被社会上的恶所沾染,让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恭敬之心,有是非之心。让仁义礼智加身,让爱人之心常在。
荀子讲人性本恶,则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改变人们的习性,抑制人们的恶习,通过教化,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善恶。荀子的论点就是,既然善了,何须教化?而恶则需要教化,需要改变。韩非子作为荀子的学生,其主张更激进,暂不作述。
孟子的对善的保持,荀子对恶的改变,都没有孔夫子的观点更可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善是一泓清水,其本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一旦污染物超过其净化能力,则被熏染。
恶是一池污水,如果要净化,则需要更多的善去稀释恶,而法刑只是抑制这种污染的蔓延,而无法改变其污的本质。
德政礼刑相得益彰,方能构建出一个太平盛世!
本文关键词:关于人性善恶的哲理句子,关于人性的善与恶论据,关于人性善与恶的名言,关于人性恶善的论说,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有哪些。这就是关于《关于人性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善与恶的抉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