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关于【王韬家国怀殷忧】,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王韬家国怀殷忧:近代政论的欢歌: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 2、王韬家国怀殷忧,眷言家国怀殷忧

1、王韬家国怀殷忧:近代政论的欢歌: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一)

王韬是中国近代政论的开创者,不可否认的先驱。

1874年2月4日,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以政论见长的报刊。从《循环日报》的名称,我们可捕捉到王韬想要表达的政治改良寓意,“渐进循环”而不宜求“速度”“突变”,启“文人论政”之先河。我们还可以由此期待,在周而复始之中,中国能再度成为强国。

曾游历欧洲各国的王韬,他希望借助报刊“达内情于外”,回应西方报纸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混淆黑白、抑中扬外的乱象。在他看来,既然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曲解事实,那我们就不能在外国设报馆,以纠正谬误、宣扬国威吗?

不仅如此,王韬在他的办报生涯中,始终坚守“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这一《循环日报》的思想宗旨,宣传变法自强,为改观中国落后贫困的现状而呼喊,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以“清新的文风,革新的文体”,写了《原道》《变法》《变法自强》《洋务在用其所长》等一系列鲜明的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他的政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或对比国内外局势,以找出富国之策。他在《变法(中)》就提到,“至今日而欲辨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此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他以此“通外情于内”,不得不说是引领时代风潮。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二)

再说说因“时务文体”而名声大振的梁启超。

从1895年12月编辑《中外纪闻》,他开始在言论界初露荷角,最后到1922年主编的《改造》停刊,走过27年的办报生涯,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政论。他以气势磅礴、情感炽热的政论,在中国言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文风恣肆汪洋,而且有智有识,成为评论界学习的典范。如《新民说》全文20节,连载34期,约11万字,成为反封建宣传的重磅力作,被争相传诵,威震海内外,足见思想的力量。

在评论写作中,他能长能短,变化自如,且首创“短评”。他在《清议报》开设了时评性的“国闻短语”专栏,针对热点时事发表见解,字数多则三五百字,少则几十字,一事一议,简要明快,受到读者喜爱,甚至被当今评论界一些人称为“新媒体大咖”。如《济济多士》(182字)、《奴隶与盗贼》(154字)这些短平快的文字,虽短富有战斗力。

正因为心中有一股浓烈的家国情怀,他倡导变法、广议时政,在波诡云谲的时代变动中,以笔尖为武器,“不惑、不忧、不惧”,用创造性的时务文体抨击腐朽,唤醒国民。一篇《少年中国说》,一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对中国未来的满怀期待,如此热切宛如昨日之声。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三)

泱泱中华,文章大国,毛泽东绝对是群山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他的革命生涯,是从办报撰写评论开始的。1919年7月他被推选为《湘江评论》主编,在这仅出版短短四期和一期临时增刊的刊物上,他撰写了36篇言论,从此开启了他评论写作的生涯。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美国政府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后,为狠狠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丑陋本质,毛泽东先后撰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五篇雄文,堪称文笔与思想兼具的经典。

他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枪杆子他是没有拿过的,而笔杆子一直握在手中,如握着千军万马的分量一般。他文倾江海,为中国革命写出了一个“星火燎原之势”。管他是战火纷飞,还是硝烟弥漫,他以笔为枪,文字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在舆论战场上总是完败对手。

欲以写作为志业,他用心至深。“直到解放后,他身为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犹不止一次地向人表示,向往当一名报刊专栏评论作家,替报纸写点文章,写点杂文。”可惜得日理万机,专职当一名专栏评论作家,有些不太现实。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四)

除了王韬、梁启超、毛泽东这些具有标杆的政论人物外,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还有一批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

譬如李大钊,他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政论传统的开启者。在39年的短暂一生中,他从1913年4月1日发表第一篇政论《大哀篇》,到1926年被捕,13年间不断变换着笔名,写下了近500篇政论。《庶民的胜利》《“中日亲善”》《真正的解放 》,这些代表作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远见、浓厚的辩证色彩、澎湃的青春激情。

譬如邹韬奋,他接任《生活》周刊主编,开启了他“一刊被停,一刊继起”的评论生涯。他一生在为抗战呼喊,他通过犀利之笔,以报刊言论为阵地,呼吁抗日救国。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邹韬奋在《全民抗战》上发表了社论文章,指出问题的实质是党派竞争,而非单纯是有所谓“军令”“政令”的问题。这篇社论送审后被国民党当局扣发而“免于刊登”,当天的报纸则直接开了个“天窗”以示抗议。

譬如张季鸾,作为近现代影响比较大的政论家,他的言论之路,也是“报恩之路”。他的父亲在总兵刘厚基和知府蔡兆槐的栽培下考取了进士,于是因感念刘、蔡的恩情,在家中设立了二人牌位,令后代祭祀。这深深影响了幼年张季鸾。他也同样受到了延榆绥道陈兆璜等恩人的帮助。这些经历,令他从报亲恩,走向报国恩,也就是“文章报国”了。

这份政论家的名单可列得更长,所举的这些案例仅是些粗线条的梳理。尽管有些政论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时代局限,如王韬政论写作主要面向当权者,也没把政论当成传播信息的手段等,但他们仍不失有一个共同点:以精警之笔,在思想领域一路狂欢,怀揣着一份深厚的家国情怀。

无论如何,那批知识分子以笔为媒,自外部切入参与政治,谱写了一首近代政论的欢歌。回望那段思想狂欢的岁月,或许许多人都会意识到,这里面,有我们可以凭依而穿越迷雾的力量。

思想有力量,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家国。

2、王韬家国怀殷忧,眷言家国怀殷忧

谈及近代改良运动,人们总会最先想起康有为和梁启超事实上,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在当时颇具影响,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主张改革封建科举制度,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只是当局“用其言而弃其人”,因此长久以来王韬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王韬家国怀殷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

王韬家国怀殷忧

谈及近代改良运动,人们总会最先想起康有为和梁启超。事实上,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在当时颇具影响,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主张改革封建科举制度,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只是当局“用其言而弃其人”,因此长久以来王韬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1828年11月10日,王韬出生于今天的苏州甪直。他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蹇。青年时期科举不第、弱冠失恃,投书太平天国遭到通缉,被迫遁迹海外;壮年漫游欧洲、讲演访学,回到香港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第一批思想家、政论家、新闻工作者,王韬曾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坚持批判现实,提倡西学,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了毕生精力。

个人的不幸、国家的耻辱、中西文化认同的困惑在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是一群已经离开传统堤岸又尚未找到彼岸依归的“畸零人”,王韬是其中不幸最多、忧愁最深的一位。蛰居上海时,王韬在英国新教伦敦会的墨海书馆任中文编辑,靠给洋人“卖文”为生,为乡党亲朋所不齿,几乎“无复有生人之乐”。在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之时,王韬也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生存危机。他厌倦了烦琐的宗教经书翻译工作,可是对引介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浓厚兴趣又使他不忍离开书馆。他在《弢园老民自传》中写道:“老民欲窥其象纬舆图诸学,遂住适馆授书焉。”这一时期,王韬相继翻译了《格致新学提纲》《光学图说》《重学浅说》《华英通商事略》《西国天学源流》,涉及物理、天文、商贸、工程等多个领域,为西学东渐做了大量实质工作。后来王韬将它们与《泰西著述考》一道编辑成册,名为《弢园西学辑存六种》。

在由传统向现代转折的激流中,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笔为枪,向旧社会宣战,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也是一份中国资产阶级主张变法自强的“喉舌报”。他在开张布告中写下“本局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一段话,作为摆脱西人束缚、独立发表见解的宣言。兼通中西学、熔世界意识与爱国情感于一炉是《循环日报》的特色,王韬及其同仁一面传播西学新知,沟通内外信息,打破国人“拘守于一隅而不屑驰观乎域外”的闭塞状态;一面阐述见解,引导舆论,大力推进富强和改革活动全面展开。《富强要策》(1874年2月5日)、《论台湾实为中国重镇》(1874年7月16日)、《论欧洲近事》(1878年3月13日)等都是切中时弊、反映民情民心的论文,认为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实业以自强。

王韬任主笔10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政论800余篇,始终践行报纸“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的三重功用。后来他在和友人谈及办报情形时说:“年来我亦持清议,眷言家国怀殷忧,论事往往撄众怒,世人欲杀狂奴囚。”借事生议,痛击黑暗,臧否人物,《循环日报》鞭辟现实之深致使顽固守旧之士如同芒刺在背。把办报的宗旨从盈利赚钱拓展到开通民智,把报纸的功能从提供新闻消息拓展到议事论政,这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一大革命。在王韬与同仁的努力下,这份“言别人所不敢言”的报纸发行量一度居国内之首,“凡有华人驻足处”均设有该报代销点,《循环日报》执中国报纸草创时期之牛耳,林语堂也把王韬比作“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尚处在黑暗多于光明、保守多于革新、封闭多于开放的时期,知洋务、讲变通的敏锐之士仍属凤毛麟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韬将重要媒介手段——报纸引入中国,宣告了中国思想家宣扬改革的近代方式的诞生。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3篇政论,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早23年。自此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章炳麟,无一不把倡导变革与办报联系起来。通过办报和翻译,王韬在近代史上扮演了思想开拓者与启蒙者的角色,无疑也具有革命者的先驱地位。

1897年秋,王韬在上海病逝。100年后,他的故乡苏州甪直筹建了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王韬纪念馆。在这座典型的清式宅园中,王韬半身铜像突出展示在生平事迹陈列室中,另一侧是《循环日报》的复制品,厅柱上镌刻着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值此王韬诞辰190周年之际,他心怀家国、变法图强的光辉思想,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为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9日03版)

这就是关于《王韬家国怀殷忧,思想为什么有力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k.jiuquan.cc/html-5337/
上一篇 学习进步的成语,积累10个学习的成语(<精选300个>)
下一篇 不俗气的英文名,介绍一些洋气又小众的英文名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