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产资料市场,就是在这个市场上,无论是组织或个人,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目的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和服务。每一个企业在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时,都需要通过市场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如原材料,零配件,劳动力和服务。生产资料市场主要以实物形态出现,它在交易过程中的特征,经济运行规律等方面与其他市场都有明显的区别。它与消费品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这个市场中购买者他们所购买的目的是用来生产其他商品 ,而不是用于最终的个人消费也就是所谓的钱生钱。
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区别
一、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产品。
二、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它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
2、劳动产品: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3、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它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有价值容器功能,也有价值增量功能。显然,在价值量和生产资料之间也就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在其它情况不变的前提下,价值量会随生产资料投入和配置情况的变动而变动。那么,生产资料变动的价值效应究竟怎样?效果又如何呢?
增量效应是什么?
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变动,首先总是表现为机器、厂房、设备、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等的变动,即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减。那么,增减生产资料数量会产生怎样的价值效应呢?简言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因为,随着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单位劳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增加,劳动创造价值既有了充分的价值容器,也有了创造价值合适恰当的条件和手段,从而不致因缺乏生产资料而造成劳动者的闲置、失业或劳动的虚耗或浪费。所以,即使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价值率不变,也会因生产资料数量增加为劳动创造价值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减少劳动闲置、虚耗和浪费,而增加其价值量。
当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支配和使用的。在劳动者的劳动和其所能支配、使用的生产资料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物质技术关系或物质技术构成。按照这种客观的物质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必须与劳动者的劳动相适应,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当生产资料太多时,生产资料过剩、闲置,既有自然损耗,也有无形损耗,必然造成生产资料或物化劳动的浪费。这时,如果减少生产资料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相反会因减少生产资料的闲置、浪费而节约物化劳动、降低旧价值消耗。当生产资料太少时,则因生产资料短缺而使劳动闲置或虚耗,这样劳动者的一部分劳动因缺乏创造价值的手段和凝结为价值的容器,而不能形成为价值,从而使劳动实际创造的价值量少于客观可能创造的价值量。这时,如果增加生产资料,为闲置和虚耗的劳动提供创造价值的手段和凝结为价值的容器,当然会减少没有凝结为价值的闲置劳动和虚耗劳动,相对增加凝结为价值的“有效劳动”和“实耗劳动”,进而增加价值量。
但是,生产资料追加能增加的价值不是线性的和无限的,而是递减和有边界的。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追加,提供给劳动者的劳动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愈来愈趋近甚至超过劳动者的劳动所能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这样,原来不能凝结为价值的闲置劳动、“虚耗劳动”也将愈益减少并最终为零。这时,如果继续追加生产资料,由于缺乏凝结于其上的劳动,而不再增加价值。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多余的生产资料处于闲置状态,其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会带来价值损失,那么价值增量不仅为零,而且可能为负。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劳动者的劳动实际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少于这些劳动本来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假定其它因素不变,增加生产资料可以增加价值量。
但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增加的价值量,会随劳动者劳动实际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与其客观上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差距的逐渐缩小而不断减少,或者说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增加的价值逐渐递减并趋向于零。这一情形可称之为生产资料增量的价值效应边际递减规律。